基于普适化服务的物化探科技成果特征及应用群划分初探
周进生, 张凤麟, 徐柯健, 臧小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作者简介: 周进生(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矿经济研究、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和项目管理工作。

摘要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即物化探是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手段。物化探科技成果的特征及分类研究将有助于各应用群了解该专业化成果,推进其普适化服务。本文初步研究并定义了物化探科技成果,提出了物化探科技成果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信息性与实物性、原创性与集成性、专业性与广泛性特征;按照研究的目的将成果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研究成果三类;将物化探科技成果的应用群划分为专业、政府、公众三大类应用群,并分别列出了需求意向以及成果表达形式,为未来的普适化产品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普适化服务; 科技成果; 特征; 应用群
中图分类号:P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4)01-0061-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biquitous Service-based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chievemen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User Groups
ZHOU Jin-sheng, ZHANG Feng-lin, XU Ke-jian, ZANG Xiao-pe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s are two important ways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chievements will help us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such achievements for the purpose of ubiquitous services. In this paper,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finition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chievements are conducted, putting forward that research achievements,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weal and commerciality, informationality and physicality, originality and integrity, professionalism and extensiven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ppli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and the users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chievemen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professional users, government users and public users. Possible demand for such achievements and the form of expression are also given to provide basis for future ubiquity research.

Keyword: ubiquitous service;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chievements; characteristics; user groups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向基础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的重要手段,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 其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却成为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地推进物化探科技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解决“ 项目从哪里来, 工作怎么干, 成果怎么用” [1]三大环节中怎么用的问题, 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成果的普适性表达和普适化服务。本文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课题《物化探科技成果普适性表达与服务模式研究》的初步研究成果, 主要提出了物化探科技成果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信息性与实物性、原创性与集成性、专业性与广泛性特征; 按照研究的目的将成果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研究成果三类, 将物化探科技成果的应用划分为专业、政府、公众三大类应用群, 并分别列出了需求意向以及成果表达形式, 以期引起各界对该类研究的重视。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普适性的概念和内涵

普适性, 顾名思义是普遍适应性, 是指某一事物(特别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 可以是一种产品, 也可以是一个理念。普适性的反面应是针对性, 由此说明普适性是面向普通大众的, 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向广大的受众提供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 而不是高深的学问传播。过去的产品表达更侧重于针对性, 即是专业性表达, 其读者对象是专业人员, 是根据规范要求完成的报告, 没有考虑服务对象的问题, 更缺少为公众服务、为决策机构服务的意识。同时, 普适性产品也不同于科普化产品。普适性产品是介于专业性和科普化之间的产品, 其适用对象是对该类产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不具备专业背景的知识体系的用户; 其目的是使用户了解该类产品的生产原理、产生过程和使用效能、应用范围等。因此, 在普适性表达方面要划分不同的层次, 适应不同的群体。

1.2 物化探科学技术成果的概念

关于科学技术成果在我国尚没有明确的定义。1984 年,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关于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规定》[2]中明确指出:“ 科技成果是指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通过试验研究、调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结果, 包括研究课题虽未全部结束, 但已取得可以独立应用或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阶段性成果” 。这一定义首次对科技成果的内涵进行了明确, 影响广泛。其后虽有很多部委在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给出了关于科技成果的不同定义, 学术研究领域的许多学者也对科技成果定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但是对于科技成果一词的含义基本上达成了统一的认识, 即:首先, 科技成果必须是科研工作者通过科学研究活动而取得的; 其次, 科技成果必须具有创造性和先进性; 第三, 科技成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

地质调查工作本身是一项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活动, 物化探工作是地质调查工作手段之一, 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应用物理的原理解决地学及矿产资源勘探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包括许多分支学科, 如地震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电法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系统测量岩石、铁帽、土壤、水、水系沉积物、冰碛物、植物或气体等天然物质中的主要元素的含量, 确定地球化学异常的线索来找寻矿床的一种调查方法, 该方法还可为解决环境污染、农业、畜牧业、地方病以及其他地质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物化探科技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地质资料。按照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3]规定, 物化探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 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 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将物化探科技成果概括为:物化探科技工作者通过试验研究、调查评价与研究取得的对于地质找矿、水文分析、农业地质等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成果, 其表现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包括试验测试结果)、实验产品或者软件产品等。

1.3 物化探科技成果的普适化服务要求

物化探科技成果属于专业性较强的产品, 多年来的成果一直是专业性表达, 应用范围绝大多数局限于地质领域。事实上, 物化探科技成果与社会大众生活密切相关, 如地壳稳定性监测、地面变形与地震活动有密切关系, 地下管线探测、地下水探测, 关系到打井井位的确定; 通过地球化学工作可以发现适于不同农作物种植的特色产品, 如富硒茶、富硒水稻等, 影响地方病的元素分布和补救措施等。因此, 物化探科技成果的普适化服务首先是成果的普适性表达, 其次是多渠道宣传与服务。

张高丽副总理在2014年3月18日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强调, “ 要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汪民要求“ 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和广大社会不同需求, 设计通俗易懂的普适性产品和简洁实用的专业性产品, 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服务” 。这对于物化探科技成果的表达及服务方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 我们认为, 解决普适性表达和普适化服务问题的关键是要实现成果表达的模块化, 即针对不同的受众编辑不同的产品, 使其能够阅读看得懂、广播听得懂; 表达形式上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 进行动漫+科普化制作; 现场+模拟化制作, 借鉴探索栏目的制作方式, 利用电视媒体集成宣传。

2 物化探科技成果特征

综合而言, 物化探科技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公共财政为主, 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特点

与其他地质资料生产一样, 物化探科技活动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即中央财政投资、地方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其中,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资, 包括过去多年积累的投资、国家每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专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专项资金投入等, 这部分投入形成了大量的基础性物化探数据, 是公益性的产品, 为找矿靶区的选取、工程建设的选线等提供了依据。社会资金包括国内外矿业企业投资、从事地质工作的勘查企业投资, 也投入到物化探领域, 进行矿区范围的电磁测深, 构造位置、矿体赋存判定等, 这些科技成果具有商业性特点, 需要在一定期限内保密, 以保证企业权益不被侵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区域重力资料, 包括大中比例尺的重力测量平面图、剖面图; 小比例尺区域性绝对重力成果图件均属于涉密范围, 这些既是公益性产品, 更需要在使用中严禁泄密。

2.2 承载信息丰富, 兼具信息性与实物性特点

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取得的是地下磁性、导电性等物理信息, 以判断深部的断层、岩体、含水层变化等, 进而指导矿产勘查活动和水文地质工作的开展; 地球化学勘查工作是通过地表或浅部土壤、水体取样分析, 判断特定矿物的地表分布、地下变化, 溯源矿物来源, 进而圈定可能的矿体赋存位置及矿物富集等。这是成果承载信息的特点。

物化探科技成果的实物性特点表现为物化探仪器、软件的可见、实用, 以及物化探工作取得样品的保留要求和原始记录的存放与汇交等。

2.3 研究的继承性, 兼具原创性和集成性特点

地质工作是一项前赴后继、不断深化的科研活动。物化探工作同样是延续了前人工作基础, 在新的理论出现、解译技术提高、新仪器的投入使用等前提下, 对特定区域再次进行探索, 这是物化探工作继承性的主要表现。原创性指的是对于一个新的区域, 首次开展工作时取得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当然也包括新的方法技术应用后的重新认识, 以及对新的现象的发现及解释等。集成性主要是指对地球科学的探索是全方位的、多手段的、多信息来源的整体探索与认识。

物化探科技成果有的属于前期工作, 如航空物探中的磁法扫面工作, 主要是发现磁异常区域为选择铁矿靶区提供判断依据; 有的属于配合性的工作, 如对于探矿区块范围的物探工作主要是探索隐伏矿体的位置, 构造、岩体的变化等, 以便于地质人员判定矿体走向, 为进一步的探矿提供方向。就上述来讲, 物探工作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一部分。就实体来讲, 目前的物探仪器本身就是集信息提取、测试分析与一体的探测设备, 这是成果集成性的表现之一。

2.4 成果应用面宽, 兼具专业性与广泛性特点

物探、化探就地质工作来讲是两个手段, 其成果属于专业化的, 当前的表达也基本是专业化的, 其成果的应用是广泛的。物化探科技成果在地质找矿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前期的圈定靶区、中期的隐伏体、构造等的定位; 后期, 也包括初期资料/成果深加工, 集成后的新成果则广泛服务于社会领域。如物探对于判断富水层的走向、生产防治水突等; 化探成果对于农业地质工作的推动,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防治地方病等均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3 物化探科技成果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标准化科技成果划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研究成果。这种分类方法源于自然科学的分类法, 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试验性或理论性研究, 它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新知识, 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但一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应用研究是指为了探索、开辟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新用途, 或者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或新用途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直接解决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其主要目标是获取新用途、新方法、新产品。开发研究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知识, 为了生产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 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 以及对已经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和系统性的工作, 其主要目标是获取新产品。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科研活动的分类, 可以将物化探科技成果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基础科技成果

物化探基础研究是指为了正确认识地球、探究其规律性进而开发利用地球资源而进行的试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包括物化探工作的原理、标准/标准物质、背景值、确定异常变化等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物探基础研究包括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 宏观上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动力, 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层。研究广泛系列的地质现象, 包括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 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 大陆地壳的特征, 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4]; 微观至岩石的力学、热学、电学、声学、放射学等特性参数和物理量, 以及相对密度、磁性、发光性、电性等物理性质的研究, 是开展地球物理勘查的基础, 这类成果属于物探基础研究成果。

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 确定地球和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 定量测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个部分(如水圈、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质体中的分布; 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及某些天体中进行的化学作用, 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等, 这类成果属于化探基础研究成果[5]

3.2 应用科技成果

针对地质工作需要, 利用物化探基础研究成果和现实的新方法或新技术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直接解决地质找矿等的实际问题, 其主要目标是获取新用途、新方法、新产品。2012年9月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编著的《地质找矿科技成果系列丛书之三— —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收录的47项科技成果按照观测方式的不同分为5大类, 包括地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下物探技术、油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及岩矿石物性研究与测定技术。这些成果多属于应用研究成果。

3.3 开发科技成果

开发科技成果是指利用物化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满足地质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新产品研制。就物探来讲, 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期间我国自主研制的HC-2000航空氦光泵磁力仪、DSC1型航磁自动数字补偿器、ZH-1磁化率仪以及DS系列智能化全参数数字收录系统; 深探测高温超导磁强计、高频无磁杜瓦、阵列电磁法仪器、高精度井中质子磁力仪、频率域激发极化普查型幅相仪、IGGETEM-20型瞬变电磁仪等仪器已成为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的装备, 受到国内地勘单位的广泛欢迎[6]。这些都属于开发性科技成果。

由上述分析可以认为, 我国自1999年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延续开展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以来, 取得了大量的调查评价及应用的成果, 但基础性科技成果少, 未能在地质科技领域产生具有显著效果的成果; 也正因为基础研究成果不足, 应用研究成果多徘徊于扩大或者嫁接、集成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工作, 创新性不足; 开发研究成果多是模仿, 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水平, 没有原始性创新成果。

4 物化探科技成果的应用群划分

物化探科技成果的普适性表达是指要使物化探科技成果适应不同类型对象的需求,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从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按照成果的使用群体, 大致可以分为专业应用群、政府应用群和公众应用群, 再细分可以将专业应用群分为:物化探专业人员、地勘行业技术人员(地质类非专业)和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矿产开发、工程勘察); 政府应用群根据不同部门其应用重点不同, 所需成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可以分为专业应用部门(如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科技管理部门(如科技部, 应用于科技政策制定、发展规划编制等)、其他政府部门(如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的技术推广、技术联姻等); 公众应用群可以分为技术推广与宣传人员(如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集成产品使用者)、知识传播与普及人员(如科普作者、教师等)、对外宣传、展览等人员。

上述应用群, 关注重点有别、从事的职业有别, 需要了解物化探科技成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存在区别。具体见表1

表1 物化探科技成果应用群体划分、概略需求及表达方式 Table1 The classification, general demands and ways of expression of user groups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chievements
5 结论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均是基于基础学科知识在地质领域的具体应用性学科, 对其科技成果分类只是一种尝试, 其目的是为后续的普适性表达和服务模式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所总结的物化探科技成果的特征, 只是从成果形成与管理的角度进行的分析, 并未充分考虑成果社会化服务的问题。按照从事物化探科技工作者的一般认识, 物化探科技成果可分为仪器研制、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 这种分类与本文所提并不冲突, 只是未将基础研究单独列出而已。事实上, 物化探科技成果往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于一体的集成性成果。关于物化探科技成果应用群的划分, 以及不同应用群需求内容的描述也是基于自身的认识提出的。总之, 无论是物化探科技成果的特征研究、分类研究, 还是应用群的研究, 均是初步的, 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充实, 更希望有志于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共同探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年会材料[R]. 北京: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1. [本文引用:1]
[2] 国家科委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G]. 1994 年10月26日. [本文引用: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9 号.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G]. 2002 年3月19日. [本文引用:1]
[4] 杨文采. 固体地球物理学分科术语及演变[J]. 中国科技术语, 2011, (1): 51-53. [本文引用:1]
[5] 张本仁, 傅家谟. 地球化学进展[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本文引用:1]
[6]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二年成果总结报告[R]. 北京: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