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岩浆弧新认识及其对找矿的指导
耿全如1, 毛晓长2, 张璋1, 彭智敏1, 关俊雷1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82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 100037

作者简介: 耿全如(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Email: gquanru@cgs.cn

摘要

笔者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初步划分为唐古拉、南羌塘、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和昂龙岗日—班戈4个成矿亚带,包括8个主要成矿远景区。该成矿带在近年来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对岩浆弧成矿地质特征的认识和以此为基础的找矿突破。尽管南羌塘南缘的扎普—多不杂岩浆弧未出露广泛的、连续的岩浆岩带,但本带的多不杂—青草山和材玛—弗野2个成矿远景区在近年来的找矿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已查明多龙超大型铜矿之后,又连续发现青草山、龙荣、巴工、弗野等一系列矿床和矿点。在昂龙岗日—班戈岩浆弧的4个主要成矿远景区中,已查明尕尔穷和嘎拉勒2个大型金铜矿,并又发现亚卓、雄梅、舍索、苦嘎、长给、补嘎错等多个矿床和矿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已展现巨大的找矿潜力,但仍必须深入研究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岩浆弧; 成矿地质特征;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5)02-0001-09
New Understanding on and Guidance for Prospecting in the Middle and West Part of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GENG Quan-ru1, MAO Xiao-chang2, ZHANG Zhang1, PENG Zhi-min1, GUAN Jun-lei1
1. Chengdu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hengdu ,Sichuan 610082, China
2.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The middle and west part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s divided in 4 subzones including Tanggula, southern Qiangtang,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suture and Aanglonggangri-Bangor subzones, which contains 8 major mineralization prospect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from recent years’ geological survey on this belt are the understanding of arc-related metallogenesis and ore prospecting progress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Although the Zhapu-Duobuza magmatic arc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angtang subzone is not a widespread and continuous magmatic belt, significant exploration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Duobuza-Qingcaoshan and Caima-Fuye prospects. A series of mineral deposits and occurrences have been spotted after identifying the Duolong super-large copper deposit, such as Qingcaoshan, Longrong, Bagong and Fuye. In these 4 prospects of the Aanglonggangri-Bangor magmatic arc, besides the identified Gaerqiong and Galale large gold and copper deposits, more mineral deposits and occurrences have been found in Yazhuo, Xiongmei, Shesuo, Kuga, Changgei, etc. The middle and west part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has shown a great prospecting potential, but there are relevant major geologic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word: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magmatic arc; metallogenic geology; achievement
1 项目背景与研究意义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从北向南主要包括唐古拉— 仓来拉花岗岩带、南羌塘盆地、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和北冈底斯昂龙岗日— 班戈岩浆弧等构造单元, 构成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 700 km、宽约300 km的复杂成矿带(图1)[1, 2, 3]。近年来, 随着多龙大型斑岩型铜矿和尕尔穷、嘎拉勒、多不杂、青草山、龙荣、巴工、弗野、雄梅、班戈等一系列新矿床、矿点的发现, 该成矿带的重要地位已逐渐得到公认[4]

图1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程度简图Fig.1 Deployment of geological and metallogenic survey works in the middle and west part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由于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程度还很低。在2006年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调结束之后到2008年,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仅围绕羌塘地块南缘的多不杂铜矿、羌塘东段的唐古拉沉积型铁矿、美多锑金矿、结合带内屋素拉原生金矿和藏北盐湖矿等做了少量工作, 属于“ 就矿找矿” 阶段。2010年以来, 随着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计划项目的实施,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本带系统部署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和矿产评价项目(图1), 使该成矿带成为继冈底斯— 喜马拉雅成矿带之后, 西藏又一条重要的Ⅲ 级成矿带。计划项目主要在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中、西段的弗野— 材玛、多不杂— 青草山、尕尔穷— 嘎拉勒和雄梅— 班戈等几个重点成矿远景区内部署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截至2014年, 这几个重点工作区内已部署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的面积仅为42%左右, 而整个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中、西段的地质矿产调查面积仅完成25%左右。

实践表明,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的成矿作用主要分布于该结合带南、北两侧的岩浆弧中, 主要成矿类型包括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和热液型多金属矿等[3, 4]。基于这个认识, 从2011年之后, 计划项目将部署重点放在北侧的扎普— 多不杂岩浆弧和南侧的昂龙岗日— 班戈岩浆弧,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找矿突破。

2 取得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2010年以来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综合研究逐渐认识到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岩浆弧的复杂性及其对成矿作用的重要性, 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对岩浆弧成矿地质特征的认识和以此为基础的找矿突破。

2.1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中、西段成矿亚带划分

根据中国成矿带划分原则和五级(Ⅰ ~Ⅴ )成矿带划分方案[5, 6]。全国共有4个Ⅰ 级成矿区带, 分别为Ⅰ 1滨太平洋成矿域、Ⅰ 2古亚洲成矿域、Ⅰ 3秦— 祁— 昆成矿域和Ⅰ 4特提斯— 喜马拉雅成矿域。本带属于Ⅰ 4特提斯— 喜马拉雅成矿域, Ⅱ 级为藏南— 滇西成矿省, Ⅲ 级为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

Ⅲ 级成矿带是一种或多种矿种的集中分布区, 其中矿床或矿床组合、矿床成矿系列在成矿时代、成因类型方面有明显的相似或关联性, 受某一构造岩浆带、岩相带、区域构造以及区域变质作用的严格控制。班公湖— 怒江Ⅲ 级成矿带指与本带特提斯演化有关的成矿岩浆弧、蛇绿混杂带和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由于基础地质研究较薄弱, 对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特提斯弧盆演化涉及的范围尚不清楚, 因此对该成矿带Ⅳ 级成矿亚带的划分只是初步的, 尚无统一方案。

根据矿床(点)分布特点, 笔者将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中、西段初步划分为4个Ⅳ 级成矿亚带, 分别为Ⅳ 1唐古拉成矿亚带、Ⅳ 2南羌塘成矿亚带、Ⅳ 3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成矿亚带和Ⅳ 4昂龙岗日— 班戈成矿亚带。这4个Ⅳ 级成矿亚带与图2中的相关构造单元名称不完全一致。

图2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构造单元和主要成矿远景区划分图Fig.2 Tectonic units division and main metallogenic prospects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唐古拉成矿亚带(Ⅳ 1)指各拉丹东陆缘弧(图2中Ⅰ 2东段)和唐古拉同碰撞花岗岩带(图2中Ⅰ 3)。以美多锑金矿和当曲铁矿为代表, 将该成矿亚带划分出2个成矿远景区。

南羌塘成矿亚带(Ⅳ 2)在构造单元上属于南羌塘弧盆系, 但成矿作用主要分布于西段的扎普— 多不杂岩浆弧。该亚带中东、西段的青草山— 多不杂和材玛— 弗野2个成矿远景区在近年来的找矿工作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成矿亚带(Ⅳ 3)与该蛇绿混杂带吻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该带的项目部署主要针对该带原生金矿和与侵入蛇绿混杂带中的小型花岗(斑)岩体有关的成矿作用, 并已在尼玛商旭、班戈江错一带取得一定进展。

昂龙岗日— 班戈成矿亚带(Ⅳ 4)为北冈底斯岩浆弧带, 该带主要是早白垩世— 古近纪花岗岩类侵入和火山岩喷发。花岗岩侵入围岩为侏罗纪— 白垩纪碎屑岩、灰岩和火山-沉积建造, 形成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根据矿床(点)分布特征, 可圈定尕尔穷— 嘎拉勒和班戈— 雄梅、东巧、哈尔麦4个成矿远景区。

2.2 南羌塘成矿亚带构造背景

南羌塘成矿亚带(弧盆系)包括以石炭-二叠纪和晚三叠世稳定沉积为主的多玛地块、以侏罗纪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南羌塘盆地和南羌塘南缘的材玛— 弗野岩浆弧(图2)。扎普— 多不杂岩浆弧位于南羌塘南缘, 与成矿作用相关的花岗岩类侵入于南羌塘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 这些地层作为岩浆弧基底的一部分, 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存储空间并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不同。因此对南羌塘地层及其构造背景的认识对于探讨本带成矿作用、指导矿产调查意义重大。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据地层岩石组合和不整合界面, 将南羌塘划分为5个构造层(表1)。

表1 南羌塘5个构造层划分 Table 1 Five tectonic layers of southern Qiangtang

第一构造层, 为早古生代至泥盆纪稳定大陆边缘盆地, 以碳酸盐、碎屑岩沉积为主。南羌塘除了大面积出露的石炭、二叠纪地层和侏罗纪海泛盆地外, 未见出露更老的地层, 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羌塘中部的玛依岗日南坡发现含化石的奥陶纪— 泥盆纪地层[7, 8], 在南羌塘北缘的荣玛温泉也发现类似的地层。这套地层包括下古拉组(O1x)、塔石山组(O2-3t)、三岔沟组(Ss)、长蛇山组(Dch)等, 岩性为中薄层状结晶灰岩、变质细碎屑岩等。据此推测南羌塘盆地在早古生代至泥盆纪为稳定的台地相沉积。

第二构造层, 为石炭、二叠纪继承性盆地。南羌塘主体仍为被动边缘和局部裂陷环境海相盆地。石炭、二叠系在多玛、加措和丁固一带广泛出露, 包括擦蒙组(C2c)、展金组(C2P1z)、曲地组(P1q)、吞龙共巴组(P2t)和龙格组(P2l), 主要为变形较强、变质程度较弱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 称为多玛地块(图2中Ⅲ 1)。其中展金组、曲地组等地层具有典型的冈瓦纳相冷水动物群特征, 而吞龙共巴组及以上地层出现冈瓦纳相和特提斯相的混合生物类型[9, 10]。南羌塘北缘的石炭、二叠系为活动边缘, 包括弧前增生盆地和岩浆弧[8, 11], 属于龙木错— 双湖缝合带(图2中Ⅱ 2), 显著特征是强烈的构造混杂、塑性变形、面理置换和伴生的高压变质带, 并且石炭、二叠纪均为冈瓦纳和特提斯生物混生区[12]。这些构造特征与稳定的多玛地块有显著区别。

第三构造层, 为晚三叠世— 早白垩世新生海泛盆地。南羌塘晚三叠世— 早白垩世盆地是在印支期褶皱基底之上形成的新生海泛盆地, 主体为侏罗纪雁石坪群稳定海相沉积(图2中Ⅲ 2), 包括以3套碎屑岩和2套灰岩为主的稳定地层, 具有边缘海盆、弧后盆地特征。这套侏罗纪地层在南羌塘南缘多不杂一带具有活动边缘岩浆弧和弧前盆地特征(图2中Ⅲ 3), 为强变形和构造混杂的火山-沉积岩系。南羌塘的晚三叠世地层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在大部分地段可能存在。最近的地质调查发现可能存在上三叠统内部(诺利阶与瑞替阶)之间的不整合, 可能存在晚二叠世地层吉普日阿组(P3j)①-⑥(① 谢国刚, 肖志坚, 邹爱建, 等.1:25万日土县幅和羌多幅地质图和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南昌: 江西省地质调查院, 2004.② 凌联海, 杜昌法, 陈士海, 等.西藏日土弗野地区四幅1:5万地质图和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南昌: 江西省地质调查院, 2013.③ 程春华, 肖业斌, 高原, 等. 西藏常木错地区四幅1:5万地质图和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南昌: 江西省地质调查院, 2014.④ 多吉次旦, 尼玛次仁, 杜刚强, 等. 西藏米多地区四幅1:5万地质矿产调查野外验收报告[R].拉萨: 西藏自治区地质六队, 2014.⑤ 李广栋, 孙肖, 毕志伟, 等. 西藏埃永错东地区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河北廊坊: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2014.⑥ 李广栋, 孙肖, 毕志伟, 等.西藏日土县东地区四幅1:5万地质矿产调查野外验收报告[R]. 河北廊坊: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 2014.)。这些新发现说明南羌塘的印支期造山普遍存在, 但不同地段构造面时代和构造强度有差异。

第四构造层为新生陆相盆地。南羌塘晚白垩世— 古近纪为湖泊、河流相沉积, 不整合覆盖在侏罗系及更老的褶皱基底之上, 形成于陆内挤压和地壳加厚阶段。

第五构造层为新近纪— 第四纪陆相盆地和火山岩喷发, 形成于陆内伸展, 高原隆升阶段。

2.3 扎普— 多不杂岩浆弧成矿地质特征

南羌塘南缘并未出露连续分布的岩浆弧带, 仅在扎普— 多不杂一带出露少量小岩体。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特提斯俯冲、消减, 弧、盆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特征仍需要深入研究。

2.3.1 扎普— 多不杂岩浆弧地表分布特征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为较连续的侏罗纪蛇绿混杂带, 并且有证据表明它在侏罗、白垩纪曾发生向北的俯冲、消减, 但是在南羌塘南缘却并未广泛出露类似冈底斯、安底斯和苏门达腊— 巴厘— 东帝汶等典型的岩浆弧。扎普— 多不杂一带在地表并未出露一条连续的岩浆岩带, 这一带仅出露很少量的花岗(斑)岩体和火山岩, 主体为小、散、隐伏— 半隐伏的花岗(斑)岩体。与典型的岩浆弧相比, 该带岩浆岩类也不存在明显的分带性[2]。再者, 典型岩浆弧一般地表出露多期次的花岗岩侵入体和火山杂岩类, 岩浆岩占大部分地表面积。例如, 冈底斯带岩浆岩形成时代为侏罗纪— 新近纪, 岩浆岩成带、连续分布。印尼爪哇、南美安底斯等典型岛弧岩浆岩带也有类似特征。扎普— 多不杂岩浆弧与它们区别很大, 并不是典型岩浆弧。

羌塘南缘岩浆弧的上述特征可能有几种解释。①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特提斯洋壳并未发生向北的、广泛而强烈的俯冲、消减, 洋壳仅在局部地段俯冲到南羌塘之下并引发有限的岛弧岩浆活动。②南羌塘南缘巨厚的侏罗纪弧前深海盆地沉积作为后期花岗岩体的围岩, 易于形成隐伏岩体, 这在多龙一带似乎得到一定验证。③晚白垩世— 古近纪南羌塘发生强烈的构造推覆, 古生代地层向南逆冲推覆到中、新生代地层之上, 逆冲、推覆的距离可达70~150 km[13, 14, 15, 16], 可能造成花岗岩体被再次构造隐伏。

另一方面, 扎普— 多不杂岩浆弧的北界尚不能确定。虽然可将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北部的日土— 扎普— 洞错断裂作为该岩浆弧的南界, 但北部并没有一条边界断裂。在地质图上, 多玛地块和南羌塘侏罗系盆地内部仍断续出露少量的花岗岩体。根据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北部的材玛— 弗野和羌多— 物玛— 多龙一带的南羌塘盆地之下可能存在高密度的镁铁质岩石, 并暗示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的特提斯洋壳向北低角度、长距离俯冲到南羌塘地块之下[1]。因此, 南羌塘内部在鲁玛江东错、利群山、先遣乡等地零散出露的花岗(斑)岩体也可能是岩浆弧的一部分。另据Leloup et al.(2012)研究, 龙木错一带出露白垩纪(117~95 Ma)浅色花岗岩、镁铁质岩侵入体、玄武岩、闪长岩、英安岩、斜长角闪岩化闪长岩等[17]。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这些岩石为钙碱性— 高钾钙碱性系列, 形成于岩浆弧和弧后盆地环境。因此, 推测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特提斯向北俯冲可达龙木错一带, 符合长距离平坦俯冲的地质特点[17], 但洋壳俯冲也仅限于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西段的日土— 多不杂一带, 南羌塘南缘的大部分地段并未出现与洋壳俯冲有关的岩浆弧。

2.3.2 材玛— 弗野和多不杂— 青草山成矿远景区

南羌塘成矿亚带南缘虽未出露连续的岩浆弧, 但西段的扎普— 多不杂一带却显示巨大的成矿潜力, 也是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找矿进展最突出的重要地段。从矿床(点)分布和成矿类型看, 该带可初步划分出西段的材玛— 弗野Fe-Cu-Ag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和东段的多不杂— 青草山Cu-Au成矿远景区(图2), 两者在花岗岩类的时代、围岩和成矿地质背景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表2)。

表2 日土— 多龙岩浆弧东西段成矿地质背景对比 Table 2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setting contrast of east and west parts of the Rutog-Duolong magmatic arc

在该带西段的材玛— 弗野远景区内,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侵入多玛地块晚古生代碳酸盐岩、碎屑岩稳定沉积岩系中, 主要为吞龙共巴组、龙格组和日干配错群等地层, 具有被动大陆边缘局部裂陷的构造特征。西段成矿花岗岩体的时代大致有2期, 分别为中侏罗世(168~159 Ma)和早白垩世(~120 Ma), 成矿作用主要为矽卡岩型和热液型。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材玛— 弗野远景区内在2010年之前仅发现弗野和材玛2个较有潜力的矽卡岩型磁铁矿点。2010年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计划项目实施以来, 通过系统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 首先在弗野铁矿南侧的外接触带发现5535高地矽卡岩型银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后又连续发现巴工铅锌矿点、普库坚西铜铁矿点、炯仓铜铅锌多金属矿点、宁日南银铅铜矿点、阿汝村东铜金矿点、5826高地铜矿点、垌增铜矿点、乌鲁穷磁铁矿点等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矿点②-⑧(⑦ 李德威, 李华亮, 杨绍, 等. 西藏聂拉木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4.⑧ 龚福志, 秦松, 米玛旺久, 等. 青草山铜矿调查评价验收报告[R]. 拉萨: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2013.)。2014年在这套二叠纪— 三叠纪碳酸盐岩地层中再次发现斑岩型铜矿化点。这些新发现除了进一步证实该远景区具有寻找矽卡岩型和热液型多金属矿的潜力, 也说明有斑岩铜矿的成矿条件。

多不杂— 青草山成矿远景区包括多龙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区和青草山、先遣等新发现的斑岩铜矿床。多龙矿集区包括多不杂、波龙、拿若、铁格龙南(荣那)4个大型铜金矿, 以及多不杂西、拿顿、铁格隆、尕尔勤等多个矿床(图3)。早白垩世的浅成、超浅成小型花岗闪长斑岩体为多龙矿集区主要的成矿斑岩, 围岩为早中侏罗世曲色组(J1q)和色哇组(J2s)薄至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深灰至灰黑色页(泥)岩等, 上部出露枕状、块状玄武岩, 并被硅质岩覆盖。据探槽和局部观察, 玄武岩类成层性不明显。剖面上、下部分别出现两层枕状熔岩, 熔岩总厚度可达150 m, 其间有无碎屑岩夹层, 尚不清楚。在矿区东部的拉布错至赛角一带, 侏罗纪碎屑岩中含超镁铁岩岩块。从岩石组合和沉积环境分析, 本区曲色组和色洼组与典型的雁石坪群区别很大, 具有弧前增生楔混杂带特征[3]。侏罗系碎屑岩被早白垩世美日切错组岛弧型火山岩和康托组陆相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图3)。

图3 多龙矿集区地质简图(据文献[15]修编)Fig.3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Duolong metallogenic district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15])

近年来在多龙矿集区外围的地质找矿也取得突破。通过矿产远景调查和评价, 在多龙北部发现与多不杂相似的青草山斑岩型铜矿床。在先遣乡新发现斑岩铜矿点1处, 以及比威狼南铜铅锌矿点、团结达坂铅锌银矿化点、勒马查哈东铜矿化点、究浅铅锌矿化点等。在先遣乡麦尔则新发现矿(化)点9处, 其中矽卡岩型含铜磁铁矿(化)点 7处, 斑岩型铜矿点2处(⑨ 赵守仁, 次旺仁增, 杨飞, 等. 西藏麦尔则地区四幅1:5万地质矿产调查野外验收报告[R]. 拉萨: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一分院, 2014.)。在多龙以西与弗野铁矿之间的龙荣化集中区中, 新发现祥龙、吉龙铜多金属矿点, 并且在地表出露的矽卡岩型矿体之下, 存在矿化的花岗闪长斑岩体。在革吉盐湖以北的南羌塘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中新发现几个小型花岗岩体和卓不格拉布西铁矿点、塔查普南铜铅矿化点和卓不格拉布东矽卡岩型铜矿化点等。

最近在材玛— 弗野和多不杂— 青草山两个成矿远景区及其外围的地质矿产调查除了以上找矿新进展, 并证实该带巨大的找矿潜力之外, 至少还有3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第一, 南羌塘南缘早白垩世小型花岗岩体侵入二叠纪灰岩和侏罗纪细碎屑岩中分别形成矽卡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和斑岩型铜矿。这一规律虽然依然存在, 但矽卡岩型矿化的下部还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化)体。第二, 扎普— 多不杂之间虽然地表出露的花岗(斑)岩较少, 但可能存在较多的隐伏岩体。第三, 随着越来越多矿(化)点的发现, 扎普— 多不杂之间很可能是一条呈东西向展布, 延伸约400 km的连续铜多金属成矿带, 包括斑岩、矽卡岩和热液型等成矿类型。

2.4 昂龙岗日— 班戈岩浆弧成矿地质特征及进展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南侧的昂龙岗日— 班戈岩浆弧位于日土— 改则— 丁青活动断裂与狮泉河— 纳木错蛇绿混杂带之间, 东西向延伸约720 km, 南北宽20~40 km。从东到西, 该岩浆弧大体可分为昂龙岗日— 盐湖岩浆弧段和班戈— 青龙乡两段较连续的岩浆岩带。该带主要是早白垩世钙碱性花岗岩类侵入和火山岩喷发。晚白垩世为同碰撞类型的花岗岩。与北部的扎普— 多不杂岩浆弧不同, 本带成矿时代可能以晚白垩世为主, 形成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型矿床。不同地段花岗岩的围岩和构造背景不同, 且对成矿类型有制约作用。根据矿点分布、成矿岩体时代和岩浆弧基底等, 将本带划分出尕尔穷— 嘎拉勒Cu-Au成矿远景区、雄梅— 班戈Cu-Pb-Zn-Fe成矿远景区、东巧Cr-Au成矿远景区和哈尔麦Pb-Zn成矿远景区。4个找矿远景区内花岗岩的围岩成分、构造背景和成矿物质来源不同, 成矿类型存在差异(表3)。

表3 昂龙岗日— 班戈花岗岩带重要成矿地段地质特征对比表 Table 3 Geological comparison of major metallogenetic areas in the Anglonggangri-Bangor granite belt

研究发现, 以增生混杂带为岩浆弧基底和围岩的增生弧有利于形成铜金矿, 例如尕尔穷和多龙铜矿。因为增生混杂带中的镁铁、超镁铁岩一般富含铜、金等幔源成矿元素, 在晚期花岗岩浆和流体作用下易于成矿。弧前增生盆地中具有复理石特征的薄层细碎屑岩和板岩对成矿斑岩和流体的良好封闭作用, 也有利于成矿。

2.4.1 尕尔穷— 嘎拉勒Cu-Au成矿远景区

该区花岗岩的时代为早白垩世— 古近纪, 但成矿岩体为晚白垩世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围岩成分和构造背景有利于形成铜金矿床。早白垩世为岛弧特征花岗岩, ε Nd(t)值为-3.90~0.07, 平均为-1.15。成矿岩体为晚白垩世同碰撞特征的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 其(87Sr/86Sr)i值0.704 79~0.704 89。晚白垩世岩体中幔源成分贡献较大。本区尕尔穷和嘎拉勒为已查明的大型金铜矿床, 在革吉县叉茶卡一带又发现斑岩型铜矿床。2013— 2014年, 在尕尔穷矿床外围再次发现嘎木让铜铁矿点、扎玛尔金银铜矿化点、罗布隆仁波金银矿化点和麻恰错铬铁矿化点等。根据已查明矿床、新发现的矿点和找矿潜力, 该远景区有望成为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另一个整装勘查区。

2.4.2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中段班戈、那曲地区3个成矿远景区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中段班戈、那曲地区的3个矿远景区中(图2), 近年来在雄梅— 班戈Cu-Pb-Zn-Fe找矿取得较大进展。

雄梅— 班戈远景区位于班戈花岗岩带中、西段, 白垩纪花岗岩体侵入的围岩主要为白垩纪碎屑岩和灰岩稳定地层, 南侧分布少量奥陶纪— 泥盆纪灰岩。从地表露头看, 花岗岩侵入稳定地层中, 为岛弧环境, 但本区南、北分别为永珠蛇绿混杂带和白拉— 觉翁蛇绿混杂带, 所以花岗岩岩浆弧的深部基底可能存在镁铁、超镁铁岩类。白垩纪花岗岩为过铝质、偏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其(87Sr/86Sr)i值为0.702 28~0.715 43, 平均为0.708 77。ε Nd(t)为0.43~-9.06之间, 平均为-4.46。花岗岩形成于岛弧— 同碰撞环境, 主要来源于陆壳源区重熔。近年来已发现苦嘎斑岩铜矿床、舍索矽卡岩型铜钼矿、雄梅斑岩铜矿点、长给铅锌矿点、补嘎错铅锌矿点和热藏雄铜矿点等。雄梅— 班戈远景区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的找矿潜力日益凸显, 是今后的工作部署重点之一。

在东巧远景区中除了已经投入开采的东巧铬铁矿床外, 近年来又发现一些矿化信息, 例如江错、切里湖超镁铁岩中有铬铁矿化, 在一些花岗岩体接触带发现了4处铜矿化点、2处磁铁矿化点和1处铅锌矿化点, 主要为矽卡岩型。东巧远景区在寻找豆荚状铬铁矿和矽卡岩、斑岩型铜矿等方面尚有一定潜力。

那曲东部的哈尔麦Pb-Zn找矿远景区位于班戈花岗岩带东段, 主要特征是白垩纪花岗岩体侵入拉贡唐组浊积岩系中, 形成热液型、矽卡岩型铅锌、铜矿化。1:25万和1:5万区调发现了青龙乡铅锌矿、青木拉多金属矿点、哈尔麦拉铜多金属矿点、雨洛拉多金属矿化点, 有一定找矿潜力。

分布于北冈底斯的昂龙岗日— 班戈成矿亚带工作程度还较低, 目前的4个远景区只是根据最近发现的矿床、矿点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初步划分。随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不断深入, 应会发现更多的矿床、矿点。

3 展望与思考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经过2010年以来较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 虽然在南、北两个岩浆弧成矿作用特征方面取得一定认识, 并取得较大找矿突破, 但仍需在这些重点区域内加大地质矿产和物化遥调查力度, 深入研究尚存的制约地质找矿的重大地质问题。

3.1 岩浆弧与成矿作用问题

目前看来南羌塘南缘的扎普— 多不杂岩浆弧很可能是一条连续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亚带, 但南羌塘南缘再往东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隐伏、半隐伏, 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岩浆弧, 是尚未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再者, 从最新的1:5万地质矿产调查资料看, 南羌塘南缘的侏罗纪弧前增生杂岩带仅分布于多龙矿集区一带。再往东、西延伸, 侏罗系均为正常地层, 未出现类似的增生混杂带。到底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特提斯洋壳在侏罗-白垩纪向北的俯冲是何种性质, 时空特征如何, 这个问题尚未得到研究, 需要借助基础地质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手段进一步解决。

在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范围内, 并不是所有花岗岩体均严格分布在结合带南、北两侧的岩浆弧带内。在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和狮泉河— 纳木错蛇绿混杂带内也有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的花岗岩体零散分布。对于这些花岗岩体的成因, 时空分布特征和与结合带内原生金矿、热液型金属矿的关系等问题一直缺乏研究。再者, 在材玛— 多不杂岩浆弧以北, 直到龙木错— 双湖带, 南羌塘地块内部均零散分布一些侏罗-白垩纪花岗岩体。在唐古拉花岗岩带以北的北羌塘内, 也分布有少量的小型花岗岩体。这些岩体有些已发现相关的铜银矿床和矿点(如藏北木乃铜银矿)。目前对羌塘地块内部的这些小岩体也缺乏从成因和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3.2 结合带内原生金矿问题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内砂金矿分布十分广泛, 围绕原生金矿的调查研究一直是本带的地质找矿重点。目前在该带已查明达查沟屋素拉为大型金矿, 在尼玛商旭一带的勘查工作正在进行, 但在该带其他地段的原生金矿调查、评价工作进展不大。已有资料表明, 本带原生金矿产于木嘎岗日群深色板岩中, 主要属于蚀变岩型矿化, 其次为石英脉型金矿化, 为蚀变岩-石英脉过渡型金矿[18, 19, 20]。但是对于控矿构造、矿床赋存规律、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与花岗岩体的关系等基础地质问题一直缺乏研究。

致谢:2010— 2014年, 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计划项目参加单位包括江西省地质调查院,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一分院、三分院、五分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大学,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109地质队,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福建省地质调查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广东省佛山市地质勘查局和成都理工大学等。本文采用的资料均来自这些单位和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项目组工作成果, 在此向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计划项目所有参加单位和参加人员表示感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耿全如, 彭智敏, 张璋, .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2: 1-219. [本文引用:2]
[2] 耿全如, 彭智敏, 张璋, .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1: 75万地质图(含说明书)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2]
[3] 耿全如, 潘桂棠, 王立全, . 班公湖—怒江带和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J]. 地质通报, 2011, 30(8): 1261-1274. [本文引用:3]
[4] 宋扬, 唐菊兴, 曲晓明, .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进展及一些新认识[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7): 795-809. [本文引用:2]
[5] 陈毓川. 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1-100. [本文引用:1]
[6] 陈毓川. 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9: 97-106. [本文引用:1]
[7] 程立人, 陈寿铭, 张以春. 藏北羌塘南部发现早古生代地层及意义[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1): 53-59. [本文引用:1]
[8] 李庆元, 王根厚, 崔江利, . 藏北羌塘中部冈塘错地区早古生代角石化石的变形特征及其意义[J]. 地质通报, 2009, 18(9): 1191-1196. [本文引用:2]
[9] 梁定益, 聂泽同, 郭铁鹰, . 西藏阿里喀喇昆仑南部的冈瓦纳-特提斯相石炭二叠系[J]. 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 1983, 19(1): 9-27. [本文引用:1]
[10] 范影年. 中国西藏石炭-二叠纪皱纹珊瑚的地理区系[M]//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集[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87-106. [本文引用:1]
[11] 王根厚, 韩芳林, 杨运军, . 藏北羌塘中部晚古生代增生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2009, 28(9): 1181-1187. [本文引用:1]
[12] 耿全如, 彭智敏, 张璋. 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果干加年山、荣玛乡一带石炭-二叠纪古生物研究新进展[J]. 地质通报, 2012, 31(4): 510-520. [本文引用:1]
[13] Kapp Paul, Yin An, Manning Craig E, et 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rly Mesozoic blueschist-bearing Qiangtang metamorp belt, central Tibet[J]. Tectonics, 2003, 22(4): 1043-1069. [本文引用:1]
[14] Kapp Paul, Yin An, Harrison T Mark, et al. Cretaceous-Tertiary shortening, basin development, and volcanism in central Tibet[J]. GSA Bulletin, 2005, 117(7/8): 865-878. [本文引用:1]
[15] 陈华安, 祝向平, 马东方, .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J]. 地质学报, 2013, 87(10): 1-19. [本文引用:1]
[16] 解超明, 李才, 董永胜, .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冈玛日—菊花山地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J]. 地质通报, 2010, 29(12): 1857-1862. [本文引用:1]
[17] Leloup P H, Arnaud N O, Mahéo G, et al. Successive deformation episodes along the Lungmu Co zone, west-central Tibet[J]. Gondwana Research, 2012, 21: 37-52. [本文引用:2]
[18] 曹明坚, 秦克章, 李继亮. 平坦俯冲及其成矿效应的研究进展、实例分析与展望[J]. 岩石学报, 2011, 27(12): 3727-3748. [本文引用:1]
[19] 肖润, 李胜荣, 傅璐珈, . 西藏尼玛县达查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 现代地质, 2002, 16(2): 165-169. [本文引用:1]
[20] 李胜荣, 肖润, 周肃, . 西藏改则地区金成矿作用[J]. 矿床地质, 2005, 24(1): 1-1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