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浆铜镍矿床的形成特点与找矿方向
张照伟, 李侃, 张江伟, 钱兵, 王亚磊, 尤敏鑫
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 710054

第一作者简介: 张照伟(1976—),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与找矿研究。Email: zhaoweiz@126.com

摘要

与幔源镁铁-超镁铁质岩浆密切相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因深部地幔动力学机制不同在地球表壳的分布极不均衡。中国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不均匀,主要产出于板块内部或其边缘。为认识中国铜镍矿床的形成特点,进一步明确找矿方向,通过综合分析已有典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发现该类矿床基本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晚期及晚古生代晚期,且均无一例外地就位于板块内部或其边缘的造山带中,是硫化物熔离后的岩浆多期侵位的结果。通过系统研究岩浆铜镍矿床深部过程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有利成矿信息,结合找矿突破的最新勘查进展,指出中国西北部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成矿潜力地区,稳定地块边缘仍是主要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 镁铁-超镁铁质岩; 岩浆铜镍矿床; 岩浆成矿作用; 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6)03-0007-09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in China
ZHANG Zhaowei, LI Kan, ZHANG Jiangwei, QIAN Bing, WANG Yalei, YOU Minxin
MLR Key Laboratory of Genesis and Exploration of Magmatic Ore Deposits, Xi’a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magmatic Ni-Cu deposits related with mafic-ultramafic magma of mantle sources is imbalance in the Earth owing to different deep mantle dynamics mechanism. Especially the imbalance distribution of Ni-Cu deposits in China, most of them were located mainly in interplate or the margin of plat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in China and definite the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magmatic Ni-Cu deposits, the typical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and found that these deposits formed basicly in the late New Proterozoic, late Early Paleozoic and late Late Paleozoic. And all of them grew unexceptionally in the interplate or the margin of plate and it’s the result of multi-stages magmatic emplacement after immiscibling magma. This paper giv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deep process of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and useful ore-formation information of geology,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remote sensing. Combining with newly prospecting progress on ore-search breakthrough, the result shows that Northwestern China is a very important ore-forming potential area for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and the margin of stable craton is still a main prospecting direction for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Keyword: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magmatic Ni-Cu deposits; magmatic metallogenic; prospecting direction
0 引言

镁铁-超镁铁质岩是不同岩相和化学组成的幔源岩浆岩组合, 对探讨岩浆岩成因模式及地幔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 2, 3]。近年来, 对中国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过程认识取得了重要进展, 如小岩体成大矿、深部熔离预富集等[4, 5, 6]; 但对地块边缘造山带背景的岩浆成矿作用研究较少, 限制了铜镍矿床的找矿方向。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发现, 初步展现了该区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7]。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密切相关的岩浆Ni-Cu-(PGE)硫化物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造-岩浆背景、岩浆源区性质、硫化物熔离机制、地壳混染与岩浆混合及岩浆成矿作用等方面。本文在对已有典型矿床成矿认识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及遥感等相关找矿地质信息及找矿勘查新突破, 以期指出进一步的重点找矿方向。

1 中国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

中国岩浆Ni-Cu- (PGE)硫化物矿床主要位于大陆边缘裂谷(如金川、煎茶岭和冷水箐等), 其次是显生宙造山带(如黄山、图拉尔根、喀拉通克、白石泉、红旗岭和夏日哈木等), 以及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相关的超镁铁质岩体(如金宝山、杨柳坪、白马寨、力马河和朱布等)中, 构造环境具多样性[8]。根据铜镍硫化物矿床及含矿岩体的上述不同特点, 将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远景区(图1): 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成矿远景区(包括东天山、北山镁铁-超镁铁岩带)、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成矿远景区(包括吉林红旗岭岩带、内蒙西部岩带)、祁连— 龙首山及柴达木克拉通周缘成矿远景区(包括龙首山岩带、南祁连化隆岩带、东昆仑岩带、柴北缘岩带)和扬子克拉通西缘成矿远景区(包括与峨眉山地幔柱相关的岩带和冷水箐岩带)。

图1 中国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铜镍矿床地质分布略图Fig.1 Schematic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related to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in China

1.1 铜镍成矿远景区基本特征

1.1.1 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成矿远景区

在东天山镁铁-超镁铁岩带内由西向东分布了土墩、二红洼、香山、黄山、黄山东、黄山南、葫芦、马蹄、图拉尔根及四顶黑山等10多个镁铁-超镁铁岩体, 形成了黄山、黄山东、图拉尔根3个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还有葫芦、香山、土墩等多个中小型矿床[9]。此外, 二红洼和黄山南岩体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铜镍矿化, 新发现的白鑫滩矿床表明该岩带在库姆塔格沙垅以西也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北山裂谷中呈NEE向分布了一系列镁铁-超镁铁岩体, 发育旋窝岭、红石山、笔架山、坡北和罗东等一系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形成北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带(图2)。其中坡北岩体是地表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 由多个相连的一系列岩体组成。

图2 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地质分布简图[9]Fig.2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in northeast of Tarim craton[9]

1.1.2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成矿远景区

沿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分界深大断裂及其两侧的次级断裂, 分布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近3 000个, 这些岩体出露面积很小, 呈近EW向狭长带状成群分布。在这些岩体中已发现多个铜镍矿床: 内蒙西部岩带分布有额布图、克布、黄花滩、小南山矿床; 中部河北北部地区分布有红石湾、红石砬、铜硐子矿床; 东段吉林省红旗岭岩带中分布有山门、三道岗、二道沟、茶尖、红旗岭、漂河川、獐项— 长仁以及金斗、新安、赤柏松等矿床(图3)。

图3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简图Fig.3 Distribution of magmatic Ni-Cu deposits in northeast of North China craton

1.1.3 祁连— 龙首山及柴达木克拉通周缘成矿远景区

龙首山岩带以产出金川超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而著名, 约20余处镁铁-超镁铁岩体(群)分布于龙首山隆起的中东段, 其中金川岩体位于龙首山隆起NW向构造转向EW向构造的转折处[10]。位于南祁连化隆地块的化隆镁铁-超镁铁质岩带, 岩体均侵位到化隆群中深变质岩系中, 该岩带西起青海湖畔的裕龙沟, 经贵德县的阿什贡, 东到化隆县的塔加, 呈西窄东宽的楔形夹于拉脊山南缘断裂与青海南山深大断裂之间。从北西向南东依次出露裕龙沟、阿什贡、下什堂、亚曲、沙加、乙什春、拉水峡等含矿岩体(图4)。

图4 祁连— 龙首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地质分布简图Fig.4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in margin of Qaidam basin and Qilian-Longshoushan Mountains

柴达木南缘东昆仑造山带继夏日哈木超大型矿床发现以来, 又陆续发现了冰沟南、拉陵高里沟脑、石头坑德、呼德生、尕秀雅平东等一批铜镍矿床(矿化点)。目前除牛鼻子梁矿床以外, 尚发现有大通沟南山、青新界山西、柴达木大门口、盐场北山及盐场北山东等岩体。柴达木克拉通边缘受泥盆纪的伸展作用影响形成了一系列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体, 具有形成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有利地质条件。

1.1.4 扬子克拉通西缘成矿远景区

位于扬子克拉通西缘, 包括冷水箐岩带、与峨眉山地幔柱相关岩带。与峨眉山地幔柱有关的包括四川杨柳坪、云南金宝山、朱布、力马河、白马寨等矿床, 成矿时代主要为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 冷水箐矿床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图5)。

图5 扬子克拉通西缘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分布简图[11]Fig.5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in west Yangtze craton [11]

1.2 中国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认识

1.2.1 成矿时代

中国岩浆Ni-Cu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宙和晚古生代。像甘肃金川, 吉林红旗岭, 新疆喀拉通克、黄山东, 四川力马河、杨柳坪, 云南白马寨、金宝山等一系列岩浆Ni-Cu矿床。这些矿床主要产于大陆边缘裂谷(金川等), 造山带(白石泉、黄山、黄山东、图拉尔根等), 大火成岩省(力马河、白马寨、杨柳坪等)和蛇绿岩套中(煎茶岭)。随着勘查与研究的持续进行, 近几年也发现了早古生代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岩浆Ni-Cu矿床, 如南祁连化隆地区的裕龙沟、拉水峡、亚曲、下什堂, 柴北缘的牛鼻子梁, 柴南缘的夏日哈木等岩浆Ni-Cu硫化物矿床[12, 13, 14, 15]。这些矿床的形成时代和产出背景与上述元古宙和晚古生代Ni-Cu硫化物矿床不同。

根据测年结果, 发现它们的形成时代主要集中于4个时间段(图6): ①850~800 Ma(新元古代早期), 如金川、冷水箐; ②450~402 Ma(古生代早期), 如夏日哈木、牛鼻子梁、裕龙沟、拉水峡等; ③300~250 Ma(古生代晚期), 如东天山地区黄山、图拉尔根、喀拉通克, 北山的坡北、罗东、红石山, 扬子西缘杨柳坪、力马河等; ④225~208 Ma(早中生代), 如红旗岭、漂河川、茶尖等。

图6 中国岩浆型Ni-Cu硫化物矿床形成年龄分布图[16]Fig.6 Diagram of ore-foming age of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in China [16]

1.2.2 空间分布规律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已发现约80个岩浆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 其中2个超大型、14个大型, 其余均为中、小型矿床, 矿点或矿化点呈星罗棋布状。它们主要分布于克拉通边缘(图1), 如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及扬子克拉通西缘, 或镶嵌于陆块边缘的造山带中。另外, 含矿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在空间上主要产于拉张构造环境, 并主要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 具有线性分布的特征。

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发育一系列与造山后伸展及塔里木地幔柱作用有关的岩浆型Ni-Cu-(PGE)矿床, 如新疆的黄山、黄山东、图拉尔根、葫芦、香山、土墩等矿床, 新疆北山地区发育坡北矿床, 准噶尔北缘发育喀拉通克矿床等[17, 18];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西段内蒙地区分布有额布图、克布、黄花滩、小南山矿床, 中段河北北部地区分布有红石湾、红石砬、铜硐子矿床, 东段吉林分布有山门、三道岗、二道沟、茶尖、红旗岭、漂河川、獐项— 长仁以及金斗、新安、赤柏松等矿床。柴达木克拉通西北缘发育牛鼻子梁矿床, 其南缘的东昆仑地区发育夏日哈木超大型矿床, 龙首山和南祁连分别发育金川超大型矿床和裕龙沟、拉水峡等岩浆型Ni-Cu矿床[19]; 扬子克拉通西缘沿着SN径向构造带发育一系列与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的岩浆Ni-Cu矿床, 如杨柳坪、力马河、金宝山、白马寨等; 盐边地区新元古代的冷水箐矿床等。

1.2.3 形成机理

不同的构造背景, 其地幔部分熔融机制也存有较大差异[20]。一般认为, 与铜镍矿床相关的原生岩浆系列可分为2类: 一类是科马提质岩浆; 另一类是拉斑玄武质岩浆, 如东天山黄山东岩体、喀拉通克岩体的原生岩浆为高镁拉斑玄武岩浆[8, 21, 22]。硫化物熔离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 硫化物熔离的关键在于岩浆中的硫达到饱和, 进而硫化物熔体从硅酸盐岩浆中熔离出来[23]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关键是岩浆中的硫达到饱和, 并与亲铜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液滴, 随着硫化物熔体从硅酸盐岩浆中的熔离和富集, 在一定空间内与足够的硅酸盐岩浆混合致使亲铜元素品位不断提高, 于合适的空间得以保存形成矿床[24]。要形成Ni-Cu硫化物矿床, 富集金属元素的硫不饱和岩浆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硫化物饱和、硫化物进一步富集金属元素和硫化物熔体在一定部位聚集成矿是其必要条件[25], 缺一不可。

2 中国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调查研究新进展

对成矿机制与形成过程的认识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 青海省夏日哈木超大型矿床的发现, 就是典型的例子[14, 19]。近两年, 东昆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东天山造山带、北山裂谷带等地区在找铜镍矿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2.1 东昆仑岩浆铜镍矿床调查研究新进展

夏日哈木矿区内主要有5个岩体, 分别称为夏日哈木Ⅲ 号(Hs25号异常)、Ⅰ 号(Hs26号异常, 即夏日哈木矿床)、Ⅱ 号岩体(Hs27号异常)、Ⅳ 号岩体(Hs28号异常)和Ⅴ 号岩体(Hs31号异常)(图7)。这5个岩体的直接围岩均为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构造呈近EW向展布, 具区域规模的黑山— 那陵格勒断裂带在矿区南侧通过, 在矿区内部有2条近EW向断层, 推测是黑山— 那陵格勒断裂带北侧的次级断层, 在Ⅲ 号和Ⅰ 号岩体之间有一条NE向断层相隔(图7)。

图7 青海省夏日哈木铜镍矿床地质简图[26]Fig.7 Geological map of Xiarihamu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 in Qinghai province[26]

Ⅰ 号岩体于地表可见露头, 长约1.4 km, 宽约0.5 km, 向南西段隐伏于金水口岩群之下。从地表出露到目前深部工程控制看, Ⅰ 号岩体长约1.9 km, 宽约0.7 km, 面积约1.33 km2, 呈椭圆状近EW向展布(图7)。110万t镍金属均赋存于Ⅰ 号岩体内, 其余几个岩体尚未发现有经济价值的工业矿体[26]。研究获得辉长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1.3 ± 2.1) Ma, 橄榄辉石岩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11 ± 2.4) Ma [26]。所有样品的 Cu/Zr 比值都大于1, 暗示在岩石中存在硫化物的堆积。由于不同量堆积硫化物的出现, 样品中的Cu/Zr 比值与硫(S)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27]。通过对钻孔中橄榄石Fo值与Ni 含量的空间变化的研究, 发现Fo值与Ni 含量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复杂的线性关系。一次岩浆活动一般只表现出单一的相关关系, 揭示夏日哈木岩浆硫化物矿床并非一次岩浆活动的结果, 而是多期次富含硫化物岩浆成矿作用的表现[13]。不仅如此, 在夏日哈木矿区南部新发现了拉陵高里沟脑Ⅱ — Ⅳ 号岩体, 均侵位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中, 以辉石岩与辉长岩为主, 辉石岩中见零星镍黄铁矿化。

石头坑德铜镍矿床是继夏日哈木之后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较大矿床,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规模相对较大, 矿体主要赋存于超镁铁质岩相橄榄岩及辉石岩中。通过探槽和采样工程初步圈定铜镍矿化体5个, 长度5~480 m, 厚度0.5~20 m, 品位Ni 0.1%~2.17%, Cu 0.05%~1.12%, Co 0.001%~0.017%, 含矿岩石主要为辉石岩。已经施工钻孔4个(ZK001、ZK002、ZK801和ZK4001), 均见到不同程度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其中在ZK002孔593.89~608.79 m、ZK801孔637.56~642.16 m和ZK4001孔297.70~349.68 m等见团块状、浸染状铜镍矿化, 显示矿化向深部有变富趋势。

2.2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岩浆铜镍矿床调查研究新进展

随着区内与铜镍矿化有关的牛鼻子梁岩体、盐场北山岩体的相继发现, 区内零星分布的镁铁-超镁铁小岩体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对区域内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分布情况及含矿性评价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 相继确定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含镍矿化岩体, 从西向东依次为牛鼻子梁岩体、大通沟南山岩体、青新界山西岩体、柴达木大门口岩体和盐场北山岩体、盐场北山东岩体等。

牛鼻子梁铜镍矿床的发现对东昆仑地区铜镍矿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在牛鼻子梁Ⅱ 、Ⅲ 号岩体中发现铜镍矿体, 矿区内目前共发现铜镍矿(化)体12个, 其中工业矿体3个, 低品位矿体6个, 矿化体3个。Ⅱ 号岩体中共发现铜镍矿体5条; Ⅲ 号岩体中共发现4层铜镍矿体和2层铜镍矿化体。

牛鼻子梁岩体是柴达木西北缘近年新发现的与镍、铜矿化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群的代表。研究表明, 区内Ⅰ 号岩体闪长岩形成年龄为(388.0± 1.8) Ma、辉长岩形成年龄为367~361 Ma, Ⅱ 号岩体二辉橄榄岩形成年龄为(402.2± 2.8) Ma, Ⅲ 号岩体斜长二辉橄榄岩形成年龄为(402.8± 2.6) Ma[15](图8), 均形成于泥盆纪, 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

图8 牛鼻子梁矿床锆石阴极发光图及锆石U-Pb谐和图[15]Fig.8 Zircon CL images for micro-beam analyzed spots with apparent U-Pb ages and zircon U-Pb concordia diagram of the Niubiziliang deposit[15]

众所周知, 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过程中, 大多数含镍、铜等硫化物在发生熔离过程中是与基性程度较高的橄榄岩相或辉石岩相等岩石同时形成。研究牛鼻子梁矿床中的镍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 发现都赋存于二辉橄榄岩、角闪橄榄岩或橄榄二辉岩中, 表明成矿与橄榄岩相岩石结晶时间基本相同, Ⅱ 、Ⅲ 号岩体的形成年龄(402 Ma)能够代表矿床形成的准确时间[15]。而对于区内388~361 Ma时期形成的辉长岩、闪长岩等中-基性岩石, 可能为含矿岩浆演化到后期由硫化物不饱和残余岩浆发生分异作用而形成的产物。

2.3 东天山— 北山岩浆铜镍矿床调查研究新进展

新疆东天山— 北山地区, 已发育有多个铜镍硫化物矿床, 像图拉尔根、葫芦、黄山东、黄山、坡一、坡十、坡东、香山及土墩等铜镍矿床, 其中图拉尔根、黄山东和黄山矿床规模达到大型, 初步测算该区已探明镍金属量超过100万t, 是中国重要的产镍地区之一 [18]。近几年不断有新的矿床和含矿岩体被发现, 如位于图拉尔根以东的圪塔山口矿床、红石岗北矿化岩体, 白鑫滩、路北矿床及坡东矿化岩体等。但调查研究进展最大的还是白鑫滩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白鑫滩铜镍矿床位于大南湖— 头苏泉泥盆纪岛弧内, 大草滩断裂以北(图9), 岩体走向受区域构造线方向控制。岩体平面上呈葫芦状, 沿走向长约3.1 km, 最宽处约0.76 km, 平均宽约0.6 km, 出露面积为2.1 km2。岩体地表呈负地形, 局部发育球状风化, 地表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辉长岩, 经钻探及探槽工程验证, 沿岩体走向, 向南西方向岩石基性程度变大, 主要岩石类型为辉石岩相和橄榄岩相, 其中主要赋矿岩性为辉石橄榄岩。矿床主要矿石类型为浸染状矿石, 局部见块状矿石,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 有少量的紫硫镍矿和方黄铜矿。矿体Ni品位为0.2%~5.45%, 平均为0.51%, Cu品位为0.2%~1.54%, 平均为0.55%。

图9 东天山区域地质简图[18]Fig.9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in East Tianshan Mountains[18]

白鑫滩岩体的锆石多呈短柱状, 长50~100 μ m, 无色透明, 与大多数镁铁-超镁铁岩体中锆石特征一致, 锆石阴极发光显示锆石生长环带不明显。所测定19个有效点的锆石U、Th含量分别介于233× 10-6~3 011× 10-6、239× 10-6~7 704× 10-6, Th/U比值为0.36~2.56, 多数都大于1, 表明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206Pb/238U-207Pb/235U谐和年龄为(276.6± 4.4)Ma,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7.9± 2.6)Ma, 与东天山地区黄山东、黄山、香山等典型铜镍矿床及镁铁-超镁铁岩体形成时代一致[18]

3 中国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牛鼻子梁、夏日哈木、石头坑德、白鑫滩、路北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均为近两年新发现的含矿岩体, 并在其外围又发现了多个矿化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表现出较好的铜镍成矿潜力。尤其是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外围, 含矿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不断被发现, 物探、化探综合异常呈带状分布, 并与夏日哈木异常特征类似, 成矿潜力巨大。东昆仑东段石头坑德地区, 外围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矿化较强, 物探异常稳定且连续, 可能存在隐伏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牛鼻子梁— 盐场北山地区具有良好的铜镍矿成矿有利条件与背景, 同时本地区1:20万至1:5万磁法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定出了一大批与铜镍硫化物矿相关的磁异常和Ni-Cu-Co化探异常, 这些异常中的大部分异常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套合较好, 充分展示了铜镍硫化物矿良好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成矿背景, 目前除牛鼻子梁和盐场北山2个矿床外, 尚发现有大通沟南山、青新界山、柴达木大门口等一批含铜镍矿(化)岩体。

东天山地区近几年来不断取得新的铜镍硫化物找矿突破, 主要表现在已有矿床的深部和外围, 如香山矿床通过进一步的物探及钻探工作, 在香山中岩体以东发现深部贫矿体, 并认为这可能为岩浆的上升通道, 为进一步开展铜镍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料。土墩铜镍矿床则通过地表高精度重力及磁法测量新发现了矿体, 施工钻探累计深度1万余米, 增加Ni金属量约2万t, 这些典型矿床的深边部仍是下一步寻找铜镍矿的重点区。除此之外, 东天山地区近几年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铜镍矿床和矿化点, 如图拉尔根矿床以东的圪塔山口小型矿床、位于土屋— 延东斑岩型矿床以北的白鑫滩中型矿床和位于鄯善南西约100 km的路北矿床。另外, 在哈尔里克岛弧带南缘也发现了具有铜镍矿化的三宫镁铁-超镁铁岩体, 都是重要的找矿方向。

4 结论

赋存于镁铁-超镁铁质岩中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在中国西北地区表现出了较好的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 尤其是稳定地块边缘区域。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突破, 进一步拓展了铜镍找矿方向, 稳定地块边缘的造山带地区是其重要的找矿方向。在造山带中, 俯冲碰撞的复杂作用, 致使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较难保存, 外来硫的加入在岩浆成矿作用过程中具重要作用, 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外围,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牛鼻子梁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外围及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东天山— 北山地区白鑫滩、路北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体的外围等区域, 都是重要的找矿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照伟, 李文渊, 郭周平, . 青海省阿什贡含镍矿镁铁-超镁铁岩体形成时代及其对成矿机制的启示[J]. 地球学报, 2014, 35(1): 59-66. [本文引用:1]
[2] 张照伟, 李文渊, 王亚磊, . 南祁连化隆地区下什堂含铜镍矿基性-超基性岩体成因研究: 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约束[J]. 岩石学报, 2015, 31(9): 2539-2548. [本文引用:1]
[3] 李文渊, 董福辰, 张照伟, .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远景与找矿部署研究主要进展及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15, 2(1): 18-24. [本文引用:1]
[4] 李文渊, 牛耀龄, 张照伟, .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大规模岩浆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战略找矿远景[J]. 地学前缘, 2012, 19(4): 41-50. [本文引用:1]
[5] 汤中立, 焦建刚, 闫海卿, . 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体系[J]. 中国工程科学, 2015, 17(2): 4-18. [本文引用:1]
[6] 张照伟, 李文渊, 张江伟, . 新疆北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分布特点与成矿背景探讨[J]. 西北地质, 2015, 48(3): 335-354. [本文引用:1]
[7] 张照伟, 李文渊, 张江伟, .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与成矿耦合关系研究主要进展及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15, 2(6): 20-25. [本文引用:1]
[8] Zhou M F, Lesher C M, Yang Z X, et al.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270 Ma Ni- Cu-(PGE) sulfide-bearing mafic intrusions in the Huangshan district, Easter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J]. Chemical Geology, 2004, 209(3/4): 233-257. [本文引用:2]
[9] 秦克章, 丁奎首, 许英霞, . 东天山图拉尔根、白石泉铜镍钴矿床钴、镍赋存状态及原岩含矿性研究[J]. 矿床地质, 2007, 26(1): 1-14. [本文引用:1]
[10] 张照伟, 李文渊, 高永宝. 祁连—龙首山元古宙大火成岩省与金川型铜镍矿关系探讨[J]. 中国地质调查, 2014, 1(1): 14-18. [本文引用:1]
[11] 宋谢炎, 张成江, 胡瑞忠, . 峨眉火成岩省岩浆矿床成矿作用与地幔柱动力学过程的耦合关系[J]. 矿物岩石, 2005, 25(4): 35-44. [本文引用:1]
[12] Zhang Z W, Li C S, Wang Y L, et al. Olivine chemistry and sulfur isotopes of the newly-discovered Xiarihamu magmatic Ni-Cu sulfide ore deposit in the eastern Kunlunorogenic belt, Qinghai-Tibet plateau[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4, 88(s2): 340-341. [本文引用:1]
[13] Li C S, Zhang Z W, Li W Y, et al. Geochronology, petrology and Hf-S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the newly-discovered Xiarihamu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estern China[J]. Lithos, 2015, 216-217: 224-240. [本文引用:2]
[14] 张照伟, 王亚磊, 钱兵, . 青海省化隆地区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含矿特点与成矿规律[J]. 中国地质, 2015, 42(3): 724-736. [本文引用:2]
[15] 钱兵, 张照伟, 张志炳, .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牛鼻子梁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地质, 2015, 42(3): 482-493. [本文引用:3]
[16] 吕林素. 吉林红旗岭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背景与成矿机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本文引用:1]
[17] 王亚磊, 张照伟, 张铭杰, . 新疆坡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3, 32(5): 693-707. [本文引用:1]
[18] 王亚磊, 张照伟, 尤敏鑫, . 东天山白鑫滩铜镍矿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对Ni-Cu找矿的启示[J]. 中国地质, 2015, 42(3): 452-467. [本文引用:3]
[19] 李文渊, 张照伟, 陈博. 小岩体成大矿的理论与找矿实践意义——以西北地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例[J]. 中国工程科学, 2015, 17(2): 29-34. [本文引用:2]
[20] 汤中立. 中国镁铁、超镁铁岩浆矿床成矿系列的聚集与演化[J]. 地学前缘, 2004, 11(1): 113-119. [本文引用:1]
[21] 姜常义, 夏明哲, 钱壮志, . 新疆喀拉通克镁铁质岩体群的岩石成因研究[J]. 岩石学报, 2009, 25(4): 749-764. [本文引用:1]
[22] 钱壮志, 王建中, 姜常义, . 喀拉通克铜镍矿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作用意义[J]. 岩石学报, 2009, 25(4): 832-844. [本文引用:1]
[23] Naldrett A J. World-class Ni-Cu-PGE deposits: Key factors in their genesis[J]. Mineralium Deposita, 1999, 34(3): 227-240. [本文引用:1]
[24] 宋谢炎, 肖家飞, 朱丹, . 岩浆通道系统与岩浆硫化物成矿研究新进展[J]. 地学前缘, 2010, 17(1): 153-163. [本文引用:1]
[25] 王焰. 云南二叠纪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因: 地壳混染与矿化的关系[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8, 27(4): 332-343. [本文引用:1]
[26] 张照伟, 李文渊, 钱兵, . 东昆仑夏日哈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时代的厘定及其找矿意义[J]. 中国地质, 2015, 42(3): 438-451. [本文引用:2]
[27] Li C S, Naldrett A J. Melting reactions of gneissic inclusions with enclosing magma at Voisey’s Bay, Labrador, Canada: Implications with respect to ore genesis[J]. Economic Geology, 2000, 95(4): 801-81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