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湘西北红岩溪地区沉积-构造-成矿研究的一些认识
梁恩云1, 刘伟1,2, 刘耀荣1, 黄乐清1, 刘庚寅1, 彭能立1, 曹解华1
1.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 410016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第一作者简介: 梁恩云(198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工作。Email: 8832188@163.com

摘要

湘西北红岩溪地区处于湘西—鄂西多金属成矿带的中南部,属上扬子地块东南缘,主要沉积自寒武纪至志留纪地层,沿NE向红岩溪断裂在奥陶系桐梓组、红花园组灰岩中分布了大量铅锌矿点。以地层、岩石、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突出对含矿地层、岩石、构造的刻画,查明了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总结了成矿规律。通过分析奥陶纪—志留纪的桐梓组风暴沉积岩、红花园组生物礁灰岩、宝塔组龟裂纹构造、新滩组远源浊积岩等现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区内奥陶纪—志留纪的沉积-构造演化模型,指示地质背景从伸展体制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化为挤压体制的前陆盆地; 查明了区内断裂构造与铅锌成矿的关系,认为NE—NNE向断裂为铅锌的导矿构造,而NW向小断裂则为主要容矿构造; 从流体包裹体方面探讨了铅锌成矿环境,成矿热液与盆地热卤水较为相似,成矿流体原始来源为层间水和大气降水,最终建立了区内铅锌成矿模型。

关键词: 奥陶系; 志留系; 演化模型; 沉积-构造; 铅锌成矿; 湖南红岩溪
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6)04-0029-08
Research on sedimentary tectonic metallogenic of Hongyanxi area in the northwest Hunan
LIANG Enyun1, LIU Wei1,2, LIU Yaorong1, HUANG Leqing1, LIU Gengyin1, PENG Nengli1, CAO Jiehua1
1. Hu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Changsha 410016, China
2.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Hongyanxi area in the northwest of Hunan is on the south central of Xiangxi-Exi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and it belongs to the southeast of upper Yangtze region. The major sedimentary formations are from Cambrian to Silurian and there are many Pb-Zn deposits along Hongyanxi fracture with northeast strike. These Pb-Zn deposits are in the limestone of Tongzi Formation and Honghuayuan Formation of Ordovician period. Firstly, this paper used stratum, rock and tectonic feature to characterize stratum, rock and tectonic feature about the Pb-Zn mine, found out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qualification, and summarized the metallogenic law. This study also analyzed the forming mechanisms of the storm deposit in Tongzi Formation, bioherm limestone in Honghuayuan Formation, crazing construction in Baota Formation and turbidities of far source in Xintan Formation. So the model of Ordovician-Silurian sedimentary tectonic evolution was built, which was from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extensional system) to foreland basin (compressional system). Secondl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racture and Pb-Zn deposits, and found out the faults strike to northeast and north-north-east are the ore-transmission structures, and those pointing to northwest are ore-hosting structures. Also the form of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of Pb-Zn deposit from aspect of fluid inclusion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e mineralizing hydrothemal is similar to the hot brine in the basin, which is originally coming from interlayer and meteoric water. Finally, the Pb-Zn metallogenic model was built.

Keyword: Ordovician; Silurian; evolution model; sedimentary-tectonic; Pb-Zn metallogenesis; Hongxiyan area of Hunan
0 引言

湘西— 鄂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钨锑金-铅锌铜-铁锰多金属成矿带[1], 红岩溪地区处于该成矿带的中南段, 以铅锌矿为主要矿种。关于湘西北地区的铅锌矿, 近年来做过不少研究工作[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其成矿模式存在2种观点: 一种强调同生沉积作用, 即层控型低温热液矿床; 另一种强调后期热液改造作用, 即沉积-改造型矿床。

研究区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 是湘西弧形构造带的一部分, 先后经历了武陵期、雪峰期— 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 燕山期等4个大的发展阶段[16, 17, 18]。区内的构造演化前人也做过不少研究工作[19, 20, 21, 22], 因研究重点不同, 对区内沉积-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并不细致。

本文通过分析区内奥陶纪— 志留纪的桐梓组风暴沉积岩、红花园组生物礁灰岩、宝塔组龟裂纹构造、龙马溪组火山-浊积事件沉积、新滩组远源浊积岩、溶溪组“ 红层” 等现象的形成机理, 识别该时期前陆盆地碎屑物质来源, 建立区内奥陶纪— 志留纪沉积-构造演化模型; 分析断裂构造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从硫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方面探讨成矿环境, 建立铅锌成矿模型。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Ⅱ , 一级构造单元)、上扬子陆内变形区(Ⅱ -3, 二级构造单元)、八面山隔挡式复合褶皱带(Ⅱ -3-2, 三级构造单元)内, 其构造位置见图1, 构造单元名称见表1, 该区主要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

图1 红岩溪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图Fig.1 Tectonic map of Hongyanxi area

表1 红岩溪地区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Tab.1 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 of Hongyanxi area

研究区为一套沉积岩组合, 由老到新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及三叠系。自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为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 中— 晚奥陶世为一套特殊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积的台地相沉积; 志留纪湘西北海盆具隆后盆地性质, 沉积一套受潮汐流影响的细碎屑岩, 由下至上水体逐渐变浅, 粒度变粗, 直至中志留世前陆盆地充填结束、抬升消亡; 晚古生代泥盆纪为滨浅海碎屑岩-海陆过渡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为有障壁滨海岸— 碳酸盐岩缓坡— 台地相沉积, 其中, 于晚二叠世吴家坪期、长兴期, 同沉积断裂控相明显; 中生代三叠纪为深水碳酸盐岩缓坡— 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

研究区矿产有煤、铁、锰、铅、锌、汞等, 其中以铅锌最为著名, 一般沿红岩溪背斜轴部的红岩溪断裂呈NE向成群成带分布。铅锌矿的赋矿层位一般为奥陶系桐梓组和红花园组。

2 主要成果与认识
2.1 奥陶纪— 志留纪沉积-构造形成机理

下奥陶统桐梓组: 下部以浅灰色中厚层— 块状白云质灰岩、含灰质白云岩为主, 夹粒屑(鲕粒、砾屑)粉晶灰岩、条带状泥质灰岩及少量藻纹层粉晶白云岩, 粒屑灰岩中发育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 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层— 块状含生物屑白云质灰岩、滑塌角砾灰岩, 夹少量灰质白云岩、亮晶生物屑灰岩及砾屑灰岩, 局部发育燧石条带、泥质条带或白云质条带; 中上部夹多套厚层含灰质白云岩及潮坪风暴岩(图2),

图2 桐梓组灰岩中的风暴序列Fig.2 Storm deposit sequences of limestone in Tongzi Formation

风暴岩多以砾屑灰岩产出, 砾屑多呈放射状排列, 发育典型的风暴撕裂构造、递变层理、韵律层理、波状— 沙纹交错层理及不明显的丘状层理; 顶部以灰色中— 厚层状粉晶含灰质白云岩为主, 夹少量含白云质团粒灰岩、粉晶灰岩, 局部见叠层石。综上所述, 本组底部沉积特征表明沉积之初有1次明显的海侵, 发育一套潮坪相沉积; 中部岩层中颗粒组分发育, 为开阔台地相沉积; 上部海平面有所下降, 层序结构清晰。沉积序列上表现为由碳酸盐砂滩或白云质灰岩等浅水沉积到深水碳酸盐岩(含燧石泥晶灰岩、硅质灰岩、条带状泥质灰岩), 再到浅水碳酸盐岩的过程, 即体现出1个典型的海平面升降旋回。

下奥陶统红花园组: 主要以浅灰色中厚层— 块状亮晶生物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为主, 夹少量泥晶灰岩及砾屑灰岩, 至顶部变为薄层泥晶生物屑灰岩; 生物屑灰岩中发育以瓶筐虫为主要造礁生物的点礁体, 灰岩中普遍含颗粒(生物屑、砂屑、砾屑)组分, 常见“ U” 形瓶筐虫。沉积特征表明该组沉积时水动力非常强, 垂向上具加积的特点, 为典型的台地边缘浅滩亚相沉积。

中奥陶统大湾组: 岩石组合单一, 主要以紫红色瘤状泥质泥晶灰岩为主, 夹灰绿色瘤状泥灰岩, 上部泥质含量增多。瘤状泥质泥晶灰岩由瘤体与基质两部分组成, 瘤体成分为灰绿、深灰色泥晶灰岩、含生物屑泥晶灰岩, 基质成分为红、绿混杂的泥质、粉砂质、钙泥质和铁泥质, 充填裂隙或包裹瘤体产出。当基质含量较高时, 形成分离的、长轴平行的椭球状瘤体, 风化后呈串珠状孔洞; 反之, 则瘤状灰岩呈似层状产出。总体为相对低能的混积陆棚相沉积。

中上奥陶统牯牛潭组: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中— 厚层瘤状泥晶含生物屑泥质灰岩、含粉砂泥质灰岩, 夹紫红色泥岩、泥晶含粉砂泥质灰岩, 岩石色调以灰绿色为主, 瘤体多呈藕节状顺层连续展布, 下部层位中Fe、Mn元素含量较高, 并富集成锰矿层, 至顶部紫红色调层增多, 系一套深水缓坡— 混积陆棚相沉积。

上奥陶统宝塔组: 下部岩性为灰紫色、灰绿色厚层状瘤状泥晶生物屑灰岩、泥灰岩夹中层状龟裂纹微晶含粒屑白云质灰岩, 层间偶夹厚0.1~1 m的钙质页岩; 上部为浅灰紫色薄— 厚层状龟裂纹泥晶生物屑含白云质灰岩, 夹瘤状含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岩石特征反映出沉积场所为宽阔而平坦的构造环境空间, 可以将其归为深水缓坡— 陆棚相沉积。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龙马溪组: 下部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碳质页岩、含硅质碳质页岩, 夹含碳质硅质岩及少量含粉砂质页岩, 常见有碳质聚集而成的水平纹层, 页理较为发育, 岩层具垂向加积的特点; 上部岩性为灰黑色— 深灰色含碳质页岩、含粉砂质碳质页岩, 夹少量泥质粉砂岩, 向上变为粉砂质泥岩夹少量含碳质页岩。局部发育沙纹交错层理、粒序层理。总体以灰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 夹少量含硅质碳质页岩, 为一套水流不畅、闭塞缺氧的深水局限陆棚— 滞留盆地相沉积。

下志留统新滩组: 下部为黄绿色薄— 中层状泥岩与浅灰色粗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呈韵律沉积, 局部夹少量含碳质泥岩层, 泥岩中显水平层理, 粉砂岩中发育平行层理、沙纹层理, 泥岩、粉砂岩的交互叠置呈现出类复理石的宏观特点, 表明其沉积环境较下伏龙马溪组水体变浅, 有间歇性动荡, 为浅海陆棚沉积, 局部为陆棚凹槽含碳质页岩沉积; 上部为灰黄绿色薄— 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 间夹少量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发育包卷层理、火焰状构造、水平纹理及水平条带等。整体为一套水面开阔、水流通畅的浅海陆棚相沉积。

下志留统小河坝组: 下部为深灰色中— 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灰绿色泥岩呈韵律式沉积, 砂岩层呈楔形, 向上变薄, 构成下细上粗的反旋回; 中部为灰绿色厚层状泥岩夹灰黄色薄— 中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偶夹薄层泥质粉砂岩构成韵律式沉积, 表现为砂-泥不等厚相间沉积, 泥岩层发育水平层理, 其内多见砂质透镜体; 顶部为灰色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向上粒度变细, 岩层减薄, 发育平行层理。总体为一套受潮汐流影响的三角洲前缘亚相与潮坪沉积。

下志留统马脚冲组: 下部岩性以蓝灰色、青灰色中层— 块状泥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条带状泥质粉砂岩, 局部见灰绿色中— 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发育有水平层理、小型浪成波痕构造、透镜状层理; 中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 厚层状泥— 粉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夹蓝灰色块状泥岩, 为生物点礁相与浅海碎屑岩相的交互沉积; 上部以灰绿色中厚层— 块状泥岩为主, 夹少量微— 薄中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条带状泥质粉砂岩。总体为一套以泥质为主的浅海陆棚相沉积。

下志留统溶溪组: 下部主要为紫红色、灰绿色中— 厚层状泥(页)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状泥质粉砂岩, 总体上表现为“ 泥包砂” 或砂泥微薄互层的特征, 发育低缓对称波痕构造、干涉波痕、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脉状层理等典型潮汐构造; 上部为紫红色中— 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细砂质石英粉砂岩, 砂质含量进一步增多; 顶部为灰绿色中— 厚层状夹块状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中— 厚层状泥质粉砂岩, 偶夹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总体为一套受潮汐流影响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潮坪相沉积。

下志留统吴家院组: 下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状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 中层状含泥质石英粉砂岩, 多发育水平层理; 上部岩性以灰绿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 夹薄层状亮晶粒屑灰岩、粉晶灰岩, 局部夹灰岩透镜体及少量含钙质粉砂质泥岩, 灰岩中含较多三叶虫、腕足类和腹足类等化石。总体为一套受古地理格局控制的局限浅海陆棚相沉积。

上志留统回星哨组: 下部以紫红色、灰绿色中厚层状泥岩不等厚交互沉积为主, 夹泥质粉砂岩及少量粉砂质泥岩; 上部为紫红色薄中— 厚层状泥岩与灰绿色厚层状含钙质泥质石英粉砂岩呈不等厚韵律互层产出。总体为一套受潮汐流控制的前三角洲泥岩、潮坪相沉积。

上志留统小溪峪组: 下部以灰白色、浅灰绿色中— 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泥质石英含细砂质粉砂岩为主, 夹少量薄— 中层状泥质石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发育虫管遗迹; 上部以浅灰色、灰白色薄— 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为主, 夹少量浅灰绿色粉砂质泥岩, 发育平行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沙纹层理。总体为一套主要受波浪控制的临滨亚相夹河口湾相沉积。

2.2 奥陶纪— 志留纪沉积-构造演化模型

早奥陶世时期, 研究区基本上继承了寒武纪以来北西高、南东低的古地理格局, 发生广泛海侵, 总体上为受海平面、碳酸盐岩自旋回等因素控制的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图3(a))。其中, 红花园组以台地边缘浅滩相为主, 兼发育点礁体。早奥陶世晚期— 中奥陶世早期, 该区域受冈瓦纳大陆冰川及深凉水背景[23, 24]、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区域构造的差异隆升及陆源物质注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在区内形成了混积陆棚相, 即大湾组富含陆源泥质的瘤状灰岩层(图3(b))。晚奥陶世早期, 由于受到区域压应力作用, 克拉通内部基底下沉, 产生构造掀斜效应, 从而导致相对海平面的大幅度上升, 使区内变为深水碳酸盐缓坡(灰质陆棚相), 沉积了一套发育有大量角石化石的宝塔组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图3(c))。晚奥陶世晚期, 研究区经历了由碳酸盐缓坡(灰质陆棚相)向深水滞留碎屑海盆演化的过程, 岩石记录则由宝塔组特殊的龟裂纹灰岩向龙马溪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岩转变(图3(d))。

图3 红岩溪地区奥陶纪沉积-构造演化Fig.3 Map of Ordovician sedimentary tectonic evolution in Hongyanxi area

早志留世早期(龙马溪组上部— 新滩组沉积期), 构造活动较弱, 先期盆地的快速下拗奠定了区内的隆坳格局, 形成了滞留盆地— 陆棚环境, 小型浊积砂体较发育(图4(a)); 早志留世晚期(小河坝组— 马脚冲组沉积期), 有一定的构造活动, 海平面低幅度波动并逐渐变浅, 主要以潮控的陆棚、沙坝和点礁沉积为主, 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 为盆地的隆坳充填补齐阶段(图4(b)); 晚期(溶溪组— 小溪峪组沉积期)构造活动较强, 且呈活跃— 停歇交替的脉动式, 海平面高幅波动、下降明显, 在陆棚基础上发育有受潮汐流影响的河控中— 小型三角洲沉积, 红层广布(图4(c))。

图4 红岩溪地区志留纪沉积-构造演化Fig.4 Map of Silurian sedimentary tectonic evolution in Hongyanxi area

2.3 断裂构造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研究区规模较大的断裂以NE— NNE向断裂为主, 次为NW向断层。NE— NNE向断裂一般分布于背斜核部, 具有多期活动特征, 为区内铅锌矿的导矿构造(少数亦为容矿构造)。其中规模较大、影响最为重要的断裂为洗车河断裂。该断裂呈NE向分布于洗车河— 红岩溪背斜核部, 并伴生有次级平行断裂, 断层产状110° ~130° ∠40° ~90° , 局部倾向反转。断层呈现多期次活动特征, 根据阶步和擦痕, 大致可划分为张性→ 左行→ 压性→ 张性4期。其中张性断层在由娄山关组构成的背斜核部地层中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方解石晶簇; NNE向左行剪切派生出的NW向张性裂隙在草果一带具较好的容矿性; 压性断层为晚期构造活动形成, 属主要构造活动期, 并造成南东盘逆冲于北西盘之上, 末期为应力释放形成张性断层, 局部发育层间滑脱构造。

背斜核部及两翼发育小规模断裂及层间破碎带, 为区内铅锌矿的主要容矿构造。经统计发现铅锌矿体主要产于NW向的小断层中(图5), 产于NE向断层中的矿体较少。而NW向矿体走向主要集中在330° ~340° , 且普遍倾角较陡, 其形成与燕山早期区内NE— NNE向断层的左行剪切密切相关。

图5 红岩溪地区铅锌矿体走向玫瑰花图Fig.5 Rose diagram of Pb-Zn ore body strike in Hongyanxi area

2.4 铅锌成矿模型

选择区内几处典型铅锌矿床(点)中反映主成矿阶段的闪锌矿、石英脉及方解石脉进行包裹体测温。各矿物中原生包裹体均有发育, 普遍较小, 类型简单, 主要成群分布, 部分成带状分布。在室温下包裹体一般以无色纯液相包裹体为主, 无色— 浅灰色气液两相包裹体次之, 部分样品中发育少量深灰色纯气相包裹体。包裹体形态一般呈椭圆形, 长条形, 或不规则形。

包裹体测温结果(表2)显示闪锌矿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109~220 ℃, 主要集中在110~140 ℃, 盐度(NaCl)变化范围10.86%~22.44%, 大部分≥ 22.38%。石英脉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115~274 ℃, 在130~140 ℃和180~200 ℃两区域集中, 盐度(NaCl)变化范围为0.88%~16.24%, 主要集中在6.45%~9.60%和12.96%~16.64%两区间。方解石脉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30~234 ℃, 主要集中在150~170 ℃区间, 盐度(NaCl)变化范围6.16%~22.44%, 大部分≥ 10.86%。

表2 红岩溪地区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Tab.2 Fluid inclusion character of Pb-Zn deposit in Hongyanxi area

选择6件反映成矿阶段样品(闪锌矿、石英、方解石)进行包裹体液相成分分析(表3), 结果显示流体主要成分为H2O、N O3-、F-、Cl-、S O42-、Na+、K+、Mg2+、Ca2+等; 其中, Na+> K+, Ca2+> Mg2+, Cl-> F-, 总体来说Ca2+> Na+> Mg2+> K+; 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中, Na+/K+比值介于5.01~11.25之间, 有4件样品大于10; Na+/(Ca2++

Mg2+)比值普遍较小(< 0.5); 此外, 样品中普遍含S O42-离子, 且含量较高, 暗示成矿过程中有大量S O42-参与。根据Roedder[25]提出的确定成矿热液类型的经验指标, 当Na+/K+> 10, Na+/(Ca2++Mg2+)< 1.5时, 为典型的热卤水型, 表明研究区铅锌成矿热液与盆地热卤水较为相似。

表3 红岩溪地区铅锌矿床各矿物中群体包裹体液相成分 Tab.3 Liquid phase of fluid inclusion in Pb-Zn deposit in Hongyanxi area

根据流体包裹体盐度变化范围特征, 结合这一地区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 可判断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盆地热卤水。而这一地区氢、氧同位素资料[3, 10]表明, 成矿流体原始来源为层间水和大气降水。湘西北地区铅同位素研究显示, 在这一地区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是多源的, 整体而言造山带以上基底地层的来源比例最大[12]。而硫同位素资料显示δ 34S变化范围11‰ ~31.37‰ , 且大多为大于19.9‰ 的高正值, 硫源具古海水硫酸盐的硫特征, 与蒸发岩的古地理环境有关。

目前关于相似类型铅锌矿成矿迁移与沉淀机制研究有3种: 流体混合模式、硫酸盐还原模式和还原硫模式[26]。通过本次研究, 可判断研究区铅锌矿床成矿物质迁移及沉淀机制应为硫酸盐还原机制, 即含成矿金属以氯的配合物或硫代硫酸盐(络合物)形式存在, 而流体在富含有机质的成矿部位还原硫酸盐, 引起硫化物沉淀。而这一地区流体包裹体液体成分分析显示[3, 10], 成矿热液中普遍存在Cl-、S O42-及CH4, 其中CH4为PbS、ZnS等金属硫化物沉淀充当还原剂。

根据闪锌矿测年[27], 湘西北花垣地区狮子山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为(410± 12) Ma(MSWD=2.20), 为早泥盆世成矿。湘西北地区自新元古代晚期— 志留纪经历了完整的裂谷盆地— 被动陆缘盆地— 前陆盆地的发育过程, 志留纪加里东运动造成该区结束前陆盆地沉积并隆升为陆, 随着温压条件上升, 含矿流体开始活化富集。泥盆纪进入造山后应力松弛阶段, 控制晚古生代差异沉积的洗车河断裂及一系列NE— NNE向断裂等成为流体运移的有利通道。在流体不断向上运移的过程中, 物化条件亦相应发生改变, 当遇到孔隙度大、渗透率高的寒武纪、奥陶纪等有利地层时, 最终堆积成矿(图6)。

6 红岩溪地区铅锌成矿模式
Fig.6 Pb-Zn metallogenic model of Hongyanxi area
3 结论

(1) 建立了湘西北红岩溪地区奥陶纪— 志留纪被动大陆边缘至前陆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模型。奥陶纪红岩溪地区经历4个沉积阶段, 即镶边台地阶段、淹没台地阶段、浅海灰质陆棚阶段和深水滞留海盆阶段; 志留纪该地区的沉积盆地分为3个演化阶段, 即隆坳相间阶段、隆坳充填补齐阶段和盆地回返消亡阶段。

(2)建立了红岩溪地区铅锌成矿模型。燕山早期的地壳构造运动使区内发生大范围的流体活动, 层间水和大气降水受地热增温作用形成富含Cl-、S O42-等离子的热卤水, 其在热驱动作用下发生对流循环并不断萃取Pb、Zn等成矿元素; 在构造运动(NE— NNE向大断裂)的驱动下, 成矿热液向上运移, 并与地层中有机质分解出的CH4发生反应, 随着物理化学条件改变, 当运移至有利的岩性组合及构造部位(NW向断层及层间破碎带)时, PbS、ZnS等金属硫化物沉淀, 形成铅锌矿。

致谢: 本文是“ 湖南1∶ 5万召市镇、红岩溪镇、咱果坪、洗车河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项目的部分成果, 参与野外工作的还有贺春平、刘钧、曹顺红、邓岳、李红俭、周柯军、査建章、邓专、黎雨、袁甫、熊苗、王先辉、钟响、杨俊、熊雄、李国亮、孙波、刘明安、范兰红、刘富国等, 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责任编辑: 刘永权)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陈富文, 潘仲芳, 魏道芳, . 湘西鄂西成矿带岩金矿床区域成矿规律[J]. 矿床地质, 2010, 29(S): 911-912. [本文引用:1]
[2] 梁恩云, 刘伟, 彭能立, . 湘西北地区奥陶系铅锌矿化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5, 35(4): 694-700. [本文引用:1]
[3] 刘文均, 郑荣才. 花垣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动态[J]. 矿床地质, 2000, 19(2): 173-181. [本文引用:3]
[4] 鲍正襄, 万榕江, 包觉敏. 湘西北菱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J]. 湖南冶金, 2001(1): 24-27. [本文引用:1]
[5] 芮宗瑶, 叶锦华, 张立生, . 扬子克拉通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铅锌矿床[J]. 中国地质, 2004, 31(4): 337-346. [本文引用:1]
[6] 刘钟伟. 湖南省大型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以湘西北湘南为例[J]. 国土资源导刊, 2006, 3(3): 46-51. [本文引用:1]
[7] 付胜云, 彭志刚, 刘红梅. 湘西北铅锌矿带成矿地质特征[J]. 国土资源导刊, 2006, 3(3): 99-103. [本文引用:1]
[8] 付胜云. 湘西铅锌矿富矿成矿规律探讨[J].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1, 63(6): 27-35. [本文引用:1]
[9] 杨绍祥, 余沛然, 劳可通. 湘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 国土资源导刊, 2006, 3(3): 92-98. [本文引用:1]
[10] 杨绍祥, 劳可通. 湘西北铅锌矿床碳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环境分析[J]. 矿床地质, 2007, 26(3): 330-340. [本文引用:3]
[11] 杨绍祥, 劳可通. 湘西北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地质通报, 2007, 26(7): 899-908. [本文引用:1]
[12] 钟九思, 毛昌明. 湘西北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J]. 国土资源导刊, 2007, 4(6): 52-56. [本文引用:2]
[13] 匡文龙, 刘新华, 陈年生, . 湘西北下光荣矿区铅锌矿床主要地球化学特征[J]. 地质科学, 2008, 43(4): 685-694. [本文引用:1]
[14] 周厚祥, 谢文安. 湘西北地区第五个铅锌矿田雏议[J]. 国土资源导刊, 2008, 5(5): 54-56. [本文引用:1]
[15] 雷义均, 戴平云, 段其发, . 鄂西-湘西北地区铅锌矿矿源层对铅锌矿床产出定位的制约[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3(1): 1-6. [本文引用:1]
[16] 刘宝珺, 许效松, 潘杏南, . 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9-134. [本文引用:1]
[17] 周名魁, 王汝植, 李志明. 中国南方奥陶-志留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3: 20-55. [本文引用:1]
[18] 湖南省地质矿产局. 湖南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 523-618. [本文引用:1]
[19] 刘恩山, 李三忠, 金宠, .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 30(5): 63-74. [本文引用:1]
[20] 冯向阳, 孟宪刚, 邵兆刚, .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特征及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J]. 地球学报, 2001, 22(5): 419-424. [本文引用:1]
[21] 张进, 马宗晋, 杨健, . 雪峰山西麓中生代盆地属性及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 2010, 84(5): 631-650. [本文引用:1]
[22] 汪昌亮, 颜丹平, 张冰, . 雪峰山西部中生代厚皮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研究[J]. 现代地质, 2011, 25(6): 1021-1031. [本文引用:1]
[23] 戎嘉余, 陈旭. 华南晚奥陶世的动物群分异及生物相、岩相分布模式[J]. 古生物学报, 1987, 26(5): 507-535. [本文引用:1]
[24] 王志浩, 伯格斯特龙S M, 莱恩H R. 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分区和生物地层[J]. 古生物学报, 1996, 35(1): 26-59. [本文引用:1]
[25] Rodder E, Bodnar R J. Geologic pressure determination from fluid inclusion studies[J]. Ann. Rev. Earth Planet. Sci. , 1980(8): 263-301. [本文引用:1]
[26] 刘英超, 侯增谦, 杨竹森, .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 认识与进展[J]. 矿床地质, 2008, 27(2): 253-264. [本文引用:1]
[27] 段其发, 曹亮, 曾健康, . 湘西花垣矿集区狮子山铅锌矿床闪锌矿Rb-Sr定年及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39(8): 977-986, 99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