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F-1影像的西藏亚东地区构造解译研究
刘智1, 黄洁1, 孙小飞2, 范敏1, 韩磊1
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2.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

第一作者简介: 刘智(1972—),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遥感应用研究。Email:149275949@qq.com

摘要

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精度的提高,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已难以满足地质构造深入解译的需求。高分一号(GF-1)影像的应用为提高地质构造解译尺度提供了数据基础,特别是在人车通达性较差的地区,可大大减少野外工作量。为此,以地质构造发育的西藏亚东地区为研究区,利用GF-1影像,在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的断裂形成机制模型,并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对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进行遥感解译。结果显示: ①研究区内解译新增断裂418条; ②受SN向应力挤压机制影响,形成于中新世晚期的EW走向断裂为主要断裂,其性质为逆冲断层,EW向应力的引张作用,形成了研究区SN向、NE向断裂,并具有多期活动特点; ③河流和湖泊受断裂控制明显,河流多成SN向,位于逆冲断层上盘的隆升造成了区内河流和湖泊的水位降低。

关键词: GF-1影像; 遥感; 构造
中图分类号:TP79;P5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7)03-0017-07 doi: 10.19388/j.zgdzdc.2017.03.03
Study on interpret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Tibetan Yadong region using GF-1 satellite images
LIU Zhi1, HUANG Jie1, SUN Xiaofei2, FAN Min1, HAN Lei1
1. Sichuan Geologic Survey, Chengdu 61008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Geoscience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ecision improvement of geological survey work, moderate and low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can no longer meet the scale requirement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GF-1 satellite images provides data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geological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scale, especially in the remote and inaccessible areas,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amount of field work. Therefore, the authors chose Tibetan Yadong region as the study area where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Using GF-1 satellite images, the authors established the model of fault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vious geological materials. Considering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topographic and geomorphic conditions, the authors conducted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for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Within the study area, 418 faults were interpreted.②Under the impact of south-north tectonic compress stress, the major east-west fault was formed during Late Miocene, which was a thrust fault. Under the stretch effect of east-west compress stress, the south-north and north-east faults were formed within the study area, with multistage structural activities.③ Rivers and lakes were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faults, among which the rivers were most likely originated in south-north direction. In addition, the uplift of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thrust fault causes the decline of water table within the study area.

Keyword: GF-1 satellite images; remote sensing; geological structure
0 引言

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遥感地质调查在地质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目前, 多源遥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地质工作中, 例如构造地质研究[2]、地质制图[3]、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环境监测[4, 5, 6, 7, 8]、地质工程[9]与灾害地质调查[10]等。在地质工作条件艰苦的高海拔或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 利用遥感技术具有高时效性、经济性及广泛性等特点, 可提高该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效率。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中, 区域地形地貌和不同岩石的色调、纹理等特征在影像上能直观显示, 特别是地质构造的线性特征, 在遥感影像中显示尤为明显。目前许多地质工作者利用遥感影像所显示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的线性特征进行活动构造的遥感解译,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1, 12, 13], 而地质构造的解译成果可以充分说明区域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

目前, 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应用的高分辨率影像以国外数据为主, 价格高昂, 不利于大范围的遥感地质工作。我国于2013年发射的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 高分一号” (GF-1), 共配置两型光学观测相机, 分别是2台全色(2 m)/多光谱(8 m)的高分辨率相机和4台多光谱(16 m)的中分辨率宽幅相机[14]。GF-1数据为自然条件恶劣、人车通达性差的高海拔或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遥感地质工作提供了更为经济的数据支撑。本文利用GF-1数据对西藏亚东地区断裂构造进行解译研究, 并据此客观地分析研究区的水系和第四纪沉积的形成机制和变化原因, 旨在深化该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研究区分属喜马拉雅地层区的北喜马拉雅和拉轨岗日2个次级地层分区(图1)。

图1 研究区地质图[15]
1.第四系湖积; 2.全新统湖积; 3.全新统冲洪积; 4.更新统冲洪积; 5.更新统冰积; 6.古新统— 始新统; 7.古新统; 8.白垩统; 9.上白垩统; 10.下白垩统; 11.上侏罗统— 下白垩统; 12.中— 上侏罗统; 13.下— 中侏罗统; 14.三叠系— 侏罗系; 15.三叠系; 16.浅海相上三叠统; 17.上三叠统混杂岩; 18.浅海相下— 中三叠统; 19.古生界; 20.二叠系; 21.中二叠统; 22.下中二叠统; 23.下二叠统; 24.石炭系— 二叠系; 25.下石炭统; 26.泥盆系— 石炭系; 27.下泥盆统; 28.志留系; 29.奥陶系; 30.中— 上奥陶统; 31.下奥陶统; 32.新元古界— 寒武系; 33.中— 新元古界; 34.中— 新元古界地层中的大理岩; 35.新近纪二长花岗岩、电气石二长花岗岩; 36.中新世二长花岗岩; 37.中新世花岗岩; 38.奥陶纪二长花岗岩; 39.奥陶纪花岗闪长岩; 40.元古宙未分超基性岩; 41.时代未明辉绿岩; 42.地质界线; 43.主要断裂; 44.一般断裂; 45.推测断裂; 46.构造窗或核杂岩; 47.研究区范围
Fig.1 Geological map of the study area[15]

出露地层有新元古界— 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泥盆系— 石炭系、石炭系、石炭系— 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第四系。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喜马拉雅板片的拉轨岗日陆隆壳片、北喜马拉雅盖层滑脱壳片和高喜马拉雅基底集成壳片3个次级壳片中东部, 次级壳片分界断裂(由南向北)为主中央断裂和吉隆— 定日— 岗巴2条区域性大断裂。这些壳片主变形期在晚白垩世— 第三纪, 以中新世的构造变动最强烈, 表现为发育大规模滑脱推覆构造及滑脱伸展构造, 主要为EW向和SN向断裂构造带, 均具有活动性特征。

2 遥感数据与处理
2.1 数据源

GF-1是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 载有2 m全色/8 m多光谱分辨率相机, 幅宽60 km, 以及16 m多光谱分辨率宽覆盖相机, 幅宽800 km。太阳同步轨道, 重访周期5 d, 寿命5~8 a。共设置5个波段, 波段范围分别为: 全色波段(0.45~0.90 μ m)、蓝光波段(0.45~0.52 μ m)、绿光波段(0.52~0.59 μ m)、红光波段(0.63~0.69 μ m)和近红外段(0.77~0.89 μ m)。

2.2 数据处理

在对研究区进行地质构造解译之前, 对遥感影像进行了几何纠正、波段组合、影像融合和图像增强等处理, 以确保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准确地反映研究区的地质构造信息。GF-1影像为L1A级产品, 图像处理在ENVI5.1中完成。GF-1影像纠正利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和影像自带的RPC文件完成; GF-1波段组合主要采用B3(R)B2(G)B1(B)模拟真彩色合成; 采用Gram-Schmidt融合方法对GF-1号影像进行融合; 利用HSV色彩变换系统对GF-1影像进行增强处理。图像处理中的重采样方法为三次卷积法。遥感影像的数学基础均为高斯-克吕格投影, 1980西安坐标系(图2)。

图2 亚东地区GF-1影像镶嵌图
(B3(R)B2(G)B1(B)真彩色合成)
Fig.2 GF-1 satellite mosaic images of Yadong region

2.3 图像精度评价

以全国土地监测所用影像数据为参照, 对1:5万比例尺的研究区影像数据进行了精度检查。单景GF-1影像校正后中误差为2~4 m, 同一轨道影像的景与景之间中误差小于3个像元, 不同轨道间影像纠正后中误差小于4个像元。利用镶嵌后的影像, 在研究区内均匀选取了26个控制点, 得到1:5万比例尺GF-1正射镶嵌影像的中误差为 5.61 m, 小于3个像元, 符合大起伏、深切割地区的影像纠正精度要求。

3 断裂构造解译方法
3.1 断裂形成机制模型

研究区的断裂活动开始发生在晚中生代, 而广泛发育则集中在新生代。挤压机制往往形成逆冲、平移和共轭平移断裂系统; 引张作用往往形成正断层及平移正断层(图3)。在区域板块SN向的挤压下, 喜马拉雅山脉在区域上形成系列近EW向的主要断裂带(压扭性), 地壳产生EW向的引张, 形成次级SN向(张扭性)断裂和配套的NE(东段)、NW(西段)向断裂。

图3 亚东地区新构造活动下断裂形成机制模型Fig.3 Model of fra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under new structure in Yadong region

3.2 解译标志

应用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开展断裂构造解译。先利用低分辨率的影像对研究区的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解和分析, 搭建构造格架; 再以构造格架为基础, 结合中高分辨率影像对断裂构造进行进一步解译。根据GF-1影像建立研究区的断裂构造解译标志, 包括平移断层、正断层和逆冲断层(表1); 并根据解译标志对研究区的断裂构造进行遥感解译。

表1 GF-1影像断裂构造解译标志 Tab.1 Interpretation keys of fault structures in GF-1 satellite images
4 结果与分析

根据区内已知地质资料, 区内褶皱构造和线性断裂构造均发育(图4), 共发育近20条褶皱构造, 规模较大的褶皱有6条, 其中近SN向1条, 近EW向5条。通过遥感解译表明, 区内共发育1条深大断裂带、 6条区域性断裂带, 其中解译新增断裂带3条。各断裂带内近EW向断裂带4条、近SN向断裂带2条、NW向断裂带1条。遥感解译的一般断裂597条, 其中已知一般断裂182条, 解译新增一般断裂415条。图4中仅示出部分主干断裂, 规模小、延伸短的断裂未表示。

图4 亚东地区地质构造遥感解译简图Fig.4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Yadong region

区内主要为EW向和近SN向断裂构造带。它们均具有活动性特征, 尤以控制区内现代河、曲的展布方向特征更为明显。

4.1 EW向断裂

主要由岗巴— 多庆错(F1)深大断裂带及阿汝— 田巴(f1东段)、拉力山— 嘎拉错(f2东段)、岗巴— 南木穷(f3)等区域性断裂组成, 如图5所示。

图5 研究区主要断裂遥感影像图Fig.5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main fractures in the study area

这些断裂规模较大, 一般延伸较远, 数千米至数百千米。在第三纪以来继承性活动, 表现为局部显示具走滑特征的逆冲断裂带和线状断裂谷地、断陷盆地。区内主要EW向活动构造带为喜马拉雅北坡断陷盆地带, 形成于中新世晚期, 早期以冲断作用为主, 第四纪以来逐渐以垂直断陷作用为主。沿断裂带有湖泊、沼泽及温泉分布, 表明其为1条活动断裂带。

岗巴— 多庆错(F1)深大断裂属于北喜马拉雅特提斯沉积褶冲带南、北亚带的分界主断裂, 向东至多庆错后被第四系掩盖, 但利用GF-1影像, 结合Landsa-8影像解译表明, 多庆错东侧有隐伏断裂通过, 其线性特征明显。该断裂为区内最大的逆冲断裂, 主断面倾向北, 呈近EW走向, 向南弧形突出。断裂以北遥感影像为灰黄色、灰褐色调, 以南为灰红色调, 线性界面标志清楚, 具很好的可对比性。

4.2 SN向与NE向断裂

帕里— 绰莫拉日— 多庆错断裂带(f6): 系亚东— 康马— 羊八井— 那曲大断裂之南段, 该断裂为区域性SN向、NE向大规模活动构造带, 其南段为亚东至雅鲁藏布江间段, 沿卓莫拉利山和宁金抗沙峰西侧延伸, 由区内的帕里、多庆错及研究区外的涅如、龙马等半地堑式构造盆地组成, 长约100 km, 宽5~10 km; 具多期活动特点, 表现为正断层, 具有张扭性质, 西倾、倾角60° , 最大断距可达1 200 m以上。研究区内, 该断裂多被第四系掩盖, 但部分地段地貌变化、断层三角面发育等特征仍显示该断裂的存在。

江孜— 康马— 孟扎断裂(f5): 本区由卓嘎起, 沿南北向年楚河(嘎达曲)延伸, 至孟扎以远, 总体走向325° 。北段为康马SN向背斜核部纵张性正断层。该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点, 在康马北侧和孟扎附近, 沿断裂带分布大面积泉华和多处热温泉。

雄模— 下亚东断裂带(f4): 由亚东向北, 大致沿麻曲河, SN向延伸, 呈直线型河谷地貌, 山峰突兀, 其间沟谷深切, 影像近SN向线性构造突出, 且使地层和先期构造发生错动。断裂带内顶嘎附近分布有西藏著名的治疗性温泉— — 康布温泉。

4.3 一般性断裂

一是分布于康马北短轴背斜, 二是分布于南部亚东地区古生代地层, 作为断块或地层边界断裂。一般延伸短, 方向不定。

4.4 断裂构造与水系分布关系分析

对断裂构造与区内水系及湖泊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 区内主要水系及湖泊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如康如普曲及其支流江日曲受SN向的江孜— 康马— 孟扎断裂控制, 河流走向为近SN向。

区内的多庆错和嘎拉错, 其形成及演变也均受断裂构造控制。多庆错— 嘎拉错盆地位于亚东— 康马— 羊八井— 那曲活动构造带上, 是亚东— 羊八井— 那曲裂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四纪具有强烈的活动性, 主要活动时期为中、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盆地东侧为喜马拉雅山, 地表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岩及花岗岩, 山前地带有大量更新统冰碛及冰水砂砾石堆积, 呈条带状分布; 盆地西侧为冰蚀丘陵区, 地表出露中、新生界砂板岩、灰岩; 盆地内部则发育更新统湖相沉积和全新统湖沼堆积、冲洪积等。

根据已有资料和遥感解译发现, 多庆错— 嘎拉错盆地受EW向岗巴— 多庆错深大断裂带(F1)和帕里— 绰莫拉日— 多庆错断裂带(f6)控制, 多庆错和嘎拉错盆地位于两组断裂带交汇处, 断裂控制了盆地的边界和走向。如图4所示, 多庆错主要受EW向和NNE向两组断裂控制, 湖泊边界呈不连续的线状, 湖泊形状为近似菱形。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抬升, 致使区内南侧山地的抬升幅度大于北侧的抬升幅度, 差异隆升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形成了一系列的断隆山地和断陷盆地。区内出现了明显的沉积响应, 如构造阶地的形成、沉积特征的突变等。该区第四纪强烈上升中的差异运动, 使原来的外流水系解体, 分别以各沉陷盆地为中心进行了重新组合。

嘎拉错的急剧干涸和多庆错的水位降低应与青藏高原隆升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嘎拉错东北部的玛不错一线形成的近EW向断隆成为嘎拉错盆地新的分水岭之后, 伴随气候条件的变化, 造成嘎拉错因入湖河流的断流而干涸。

5 结论

综合已有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 根据GF-1影像和研究区断裂的形成机制, 在研究区内共发现断裂604条, 其中遥感解译新增断裂418条。对研究区的断裂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后, 得到以下结论:

(1)GF-1影像的应用为遥感地质工作提供了更为经济的数据支撑, 同时提高了地质工作的精度和效率。

(2)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和遥感解译结果, 区内活动构造带为喜马拉雅北坡断陷盆地带。以EW走向为主断裂, 其断裂性质为逆冲断裂, 形成于中新世晚期, 第四纪以垂直断陷作用为主, 沿断裂带有湖泊、沼泽及温泉分部, 表明其为活动断裂带; 以SN向、NE向为主的断裂, 其断裂性质为纵张性正断层, 具多期活动特点。

(3)区内水系和湖泊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 河流多成SN向, 位于逆冲断层上盘的隆升造成了区内河流和湖泊的水位降低, 研究区内水系的水位降低与青藏高原隆升有直接关系。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聂洪峰, 方洪宾, 杨金中, . 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总体目标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5): 1-6. [本文引用:1]
[2] 杨金中, 王海庆, 陈微. 西昆仑成矿带高分辨率遥感调查主要进展与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5): 7-12. [本文引用:1]
[3] 张志, 杨金中, 张高华, .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湖北省东部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分析[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5): 21-27. [本文引用:1]
[4] 强建华, 于浩. 新疆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成果综述[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5): 28-34. [本文引用:1]
[5] 路云阁, 王昊, 刘采. 西藏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5): 35-40. [本文引用:1]
[6] 杨显华, 黄洁, 田立, . 四川省矿山遥感监测主要成果与进展[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5): 41-47. [本文引用:1]
[7] 董双发, 梁鑫, 吴蔚, . 内蒙古西部地区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5): 48-53. [本文引用:1]
[8] 薛庆, 吴蔚, 李名松, . 遥感技术在辽宁省矿山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5): 54-59. [本文引用:1]
[9] 杨金中.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应用[J]. 国土资源遥感, 2007, 19(4): 90-94. [本文引用:1]
[10] 许冲, 戴福初, 陈剑, . 汶川 Ms8. 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J]. 遥感学报, 2009, 13(4): 754-762. [本文引用:1]
[11] 张瑞丝, 陈建平, 曾敏. 基于Worldview-II遥感影像的西藏改则地区断裂构造解译研究及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2, 27(2): 265-274. [本文引用:1]
[12] 马丹, 吴中海, 李家存, . 川西理塘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的遥感影像标志[J]. 地质学报, 2014, 88(8): 1417-1435. [本文引用:1]
[13] 甘甫平, 王润生, 马蔼乃, . 遥感地质信息提取集成与矿物遥感地质分析模型[J]. 遥感学报, 2003, 7(3): 207-213. [本文引用:1]
[14] 白照广. 高分一号卫星的技术特点[J]. 中国航天, 2003(8): 5-9. [本文引用:1]
[15]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1: 150万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M]. 成都: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