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F-2影像西藏桑耶地区岩性-构造遥感解译
侯德华, 张立国, 王硕, 王金贵, 程州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廊坊 065000

第一作者简介: 侯德华(1989—),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遥感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dhhou@qq.com

摘要

西藏桑耶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区内切割强烈,地势陡峻,属于高山峡谷区。为提高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效率,在调查中率先开展了遥感解译研究。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GF-2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影像增强,结合野外验证建立了各地质要素的遥感解译标志,实现了区内不同地层岩性、侵入岩、断裂和褶皱等地质要素的提取,最终编制了研究区1:5万遥感地质解译图,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表明: 各地质要素在GF-2数据上均有良好反映,完全满足1:5万尺度的遥感地质解译和编图的需要,充分显示出该卫星数据在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GF-2数据; 西藏桑耶; 解译标志; 构造; 岩性
中图分类号:TP753;P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8)05-0066-08
Interpretation of lithology-structure in Sangye region of Tibet based on GF-2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HOU Dehua, ZHANG Liguo, WANG Shuo, WANG Jingui, CHENG Zhou
Hebei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

Sangye region of Tibet, located in south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strong cutting and steep terrain, and belongs to the alpine gorge are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ield work efficiency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the authors did research o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first in the survey. By collecting sufficiently the existing data, doing the pre-processing and image enhancement of the GF-2 satellite data, and combining with field verification, the authors established the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signs of each geological elements, and extracted the lithology of different strata, intrusive rocks, faults, folds and other ge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They also made the 1:50 000 geological map o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geologic elements are well reflected in GF-2 satellite data, which can fully meet the 1:50 000 remote sensing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mapping, and have favorabl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Keyword: GF-2 satellite data; Tibet Sangye; interpretation signs; structure; lithology
0 引言

遥感技术以独特的优势在地质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遥感先行” 已成为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等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原则, 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等艰险地区, 遥感技术已贯穿到整个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始终[1]。随着遥感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的提高,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在遥感地质研究中, 既能发挥宏观高效的优势, 又能揭示微观构造、地层、岩浆岩和矿化蚀变等信息, 使地质工作者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2]

目前, 可用于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国外遥感卫星数据有法国的SPOT数据、德国的RapidEye数据以及美国的IKONOS、QuickBird、GeoEye和WorldView等, 利用这些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地质工作曾取得了许多优异成果[3, 4, 5, 6]。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产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 例如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和高分一号、高分二号(GF-2)等也在地质工作等领域的应用中获得了一席之地[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本文采用GF-2数据, 对西藏桑耶地区了进行岩性-构造遥感解译, 为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提供重要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 隶属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和扎囊县管辖, 面积约1 700 km2。该区地处雅鲁藏布江流域, 水系发育, 河流和山脉的伸展方向与主要构造方向基本一致, 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属于高山地貌区, 地势陡峻, 切割强烈, 高差较大, 山脉走势呈近EW向南突的弯曲弧状。

研究区位于冈底斯— 喜马拉雅地层大区中, 为冈底斯— 念青唐古拉陆块和喜马拉雅陆块衔接部位, 以雅鲁藏布江断裂为界, 雅鲁藏布江以北为冈底斯— 念青唐古拉陆块中段的南缘地带(冈底斯— 腾冲地层区), 以南为雅鲁藏布江构造地层区(图1(a))。区内出露的地层单元有下奥陶统桑曲组, 上二叠统蒙拉组, 上三叠统谢巴组、姐德秀组、江雄组, 下侏罗统叶巴组, 古新统— 始新统典中组以及第四系等(图1(b))。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a)及地质简图(b)
1.第四系(未分); 2.古新统— 始新统典中组; 3.早中侏罗世超基性混杂岩; 4.下侏罗统叶巴组; 5.上三叠统江雄组; 6.上三叠统姐德秀组; 7.上三叠统谢巴组; 8.上二叠统蒙拉组; 9.下奥陶统桑曲组; 10.始新世晚期二长花岗岩; 11.始新世晚期石英二长闪长岩; 12.始新世早期二长花岗岩; 13.晚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 14.晚白垩世晚期花岗闪长岩; 15.晚白垩世晚期石英闪长岩; 16.晚白垩世早期石英二长闪长岩; 17.晚白垩世早期斑状二长花岗岩; 18.晚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岩; 19.晚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岩; 20.中侏罗世闪长岩; 21.中侏罗世角闪辉长岩; 22.地质界线; 23.角度不整合; 24.断裂; 25.韧性剪切带; 26.火山口
Fig.1 Geotectonic location(a) and geological map(b) of the study area

2 遥感数据源及预处理
2.1 GF-2数据简介

GF-2数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颗空间分辨率优于1 m的光学遥感卫星, 是我国目前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民用陆地观测卫星, 搭载有2台空间分辨率1 m全色、4 m多光谱相机, 星下点空间分辨率全色为0.81 m, 多光谱为3.24 m, 成像幅宽为45 km。其波段范围为: 全色波段0.45~0.90 μ m, 蓝光波段0.45~0.52 μ m, 绿光波段0.52~0.59 μ m, 红光波段0.63~0.69 μ m, 近红外波段0.77~0.89 μ m[17]

由于研究区内植被较为发育, 且冬季高海拔区域易积雪。本次使用3景GF-2卫星L1A数据, 获取时相分别为2015年12月29日、2016年3月12日和2017年2月10 日, 所获取的遥感数据虽为冬季影像, 但无云、雪覆盖或仅有少量覆盖, 能满足本次研究要求。

2.2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流程为: ①正射校正, 使用有理多项式系数(rational polynomial coefficient, RPC)模型, 其中RPC文件为影像自带,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ASTER GDEM V2, 空间分辨率为30 m; ②图像融合, 采用GS(Gram-Schmidt spectral sharpening)高保真融合算法, 信息失真小; ③波段组合, 采用最佳指数法(optimal index factor, OIF)结合目视解译效果, 最终采用B4(R)B3(G)B1(B)波段组合; ④几何纠正, 利用已获取的1:5万地形数据对影像进行平面几何纠正和坐标系转换。

3 遥感地质解译

为更好地进行遥感地质解译, 针对影像对比度不强、影像模糊以及边缘信息或线状地物不够突出等问题, 对影像进行了增强处理。通过岩性信息和线性构造增强, 改善了影像整体质量, 提高了影像目视效果, 突出了重要的微观地质信息。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将影像增强技术与研究区地质背景相结合, 建立了较系统的遥感解译标志, 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完成了遥感地质解译。

3.1 沉积岩和浅变质岩

研究区经历多期次构造活动, 除典中组外, 其他地层均发育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 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部分地层岩性组合为: 桑曲组(O1s)主要为大理岩、变质粉砂岩、砂质板岩和千枚岩等; 蒙拉组(P3m)主要为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夹大理岩和少量变质火山岩; 谢巴组(T3xb)主要为中性变质火山岩夹大理岩、变质砂岩; 江雄组(T3jx)主要为变质砂岩、板岩和千枚岩; 叶巴组(J1y)主要为变质粉砂岩、岩屑砂岩和大理岩夹中基性变质火山岩; 典中组(E1-2d)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 第四系(Q)主要为冰碛物、风积物和冲洪积物。

通常情况下大理岩抗风化能力强, 以正地形产出, 在B4(R)B3(G)B1(B)假彩色合成影像上色调以白色、浅灰白色和黄白色等浅色调为主。研究区内含大理岩的地层有桑曲组、谢巴组和叶巴组, 不同组内不同的大理岩结构和构造形成不同的遥感解译标志。桑曲组与谢巴组内大理岩均为纯净的大理岩, 影像上色调较浅, 呈白色、灰白色。桑曲组内有大片厚层状大理岩出露, 色调浅且均匀, 影纹结构粗糙, 冲沟少, 植被稀疏, 层理微弱发育, 形成带状影纹, 受后期构造影响局部影纹杂乱, 以正地形产出, 形成陡峻的山峰(图2(a)); 谢巴组大理岩多以夹层状产出, 呈白色、亮白色, 近平行排列, 具有明显的带状影纹, 延伸较远(图2(b)); 叶巴组含大量中薄层状燧石条带大理岩, 影像上呈肉红色、灰粉色和棕色, 层理明显, 具有显著的线性影纹, 与两侧岩层差异风化形成条带状突起, 影纹结构中等, 冲沟、植被均不发育(图2(c))。

图2 大理岩GF-2 B4(R)B3(G)B1(B)影像特征Fig.2 GF-2 B4(R)B3(G)B1(B) image features of marble

浅变质碎屑岩由于其变质程度不深, 原岩组构造特征明显, 因此其影像特征与原岩几乎一致。砂岩由于碎屑成分、胶结程度和胶结方式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一般硅质胶结比钙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强, 钙质胶结比黏土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强, 在不同类型砂岩集中发育区域容易形成“ 抗风化脊” 。蒙拉组(P3m)主要岩性为变质砂岩和变质粉砂岩, 岩石中石英含量较高, 抗风化能力较强, 野外产状较陡, 从而形成陡崖等地貌(图3(a))。在假彩色合成影像上, 基岩呈灰色、蓝灰色, 强硬层形成平直的山脊或垄岗状地形, 软弱层形成平直的槽沟洼地, 两者相间产出, 形成“ 肋状” 地形, 局部可见岩层三角面发育。影纹结构粗糙, 冲沟稀疏(图3(b))。

图3 蒙拉组变质砂岩特征Fig.3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osed sandstone in Mengla Formation

江雄组(T3jx)岩性为变质砂岩、板岩和千枚岩的韵律组合, 基岩风化破碎严重。砂岩多为杂砂岩和岩屑砂岩, 抗风化能力一般, 形成微弱突起; 板岩、千枚岩由于板理、千枚理发育, 基岩易碎和风化, 形成槽沟地形, 地表岩石碎块较多(图4(a))。在假彩色合成影像上可见千枚岩与板岩呈现均匀的色调和纹理, 变质砂岩表现为相对平缓地势上的条带状突起, 形成单面山等地貌(图4(b))。

图4 江雄组变质砂岩特征Fig.4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osed sandstone in Jiangxiong Formation

研究区内谢巴组、叶巴组和典中组含大量火山岩, 由于岩石类型和岩性复杂多变, 又经历后期多期次构造运动, 可解译程度不高, 解译效果一般。玄武岩与安山岩具有一定的成层性特征, 玄武岩色调均匀, 呈灰色、深灰色, 色调偏暗, 层理不发育; 安山岩呈灰色、灰绿色, 与大理岩互层, 安山岩风化破碎严重, 影纹相对细腻(图5(a))。粒度较细的凝灰岩成层性良好, 与砂岩具有相似的影像特征, 凝灰岩呈灰色、深灰色, 地形稍微和缓, 层理明显, 植被、冲沟几乎不发育(图5(b))。

图5 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影像特征Fig.5 Image features of basalt, andesite and tuff

3.2 侵入岩

研究区北侧侵入活动频繁, 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 岩体大多呈近EW向带状展布, 与围岩接触界线明显, 以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侵入岩分布最为广泛。侵入岩后期均受风化破碎和构造运动改造的影响。同种类型侵入岩的影像特征相似, 不易区分; 而不同类型侵入岩的差异较大, 解译标志明显(图6)[18]

图6 侵入岩影像特征Fig.6 Image features of intrusive rocks

闪长岩内发育不同程度的韧性变形, 沿面理可见白色酸性细脉侵入。在假彩色合成影像上闪长岩呈灰色、青灰色, 粗斑状影纹, 同时具有线性影纹特征; 石英二长闪长岩呈灰色、蓝灰色, 发育典型的树枝状水系, 密集的斑点状影纹, 影纹结构中等(图6(a)、(b)); 二长花岗岩呈黄白色、亮黄色, 色调偏亮, 形成姜块状等粗糙影纹结构, 节理发育, 可见NW— SE向线性影纹(图6(c))。

靠近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叶巴组内可见大量酸性岩脉发育, 影像上呈NW— SE向的条带状展布, 平行排列, 抗风化能力强与围岩差异风化, 形成线性垄岗和陡壁等地貌(图7)。

图7 酸性岩脉影像特征Fig.7 Image features of acidic dikes

3.3 第四系

研究区内第四系十分发育, 其中以发育在冲沟内的冲洪积物、高海拔地区的冰碛物以及雅鲁藏布江北岸的风积物为主,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在GF-2影像上解译标志明显。其中第四系冰碛物为本次遥感解译新解译填图单位, 前人将其划分为正常基岩。遥感影像上显示其与正常基岩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像特征, 经验证本次研究将其定为冰碛物(图8)。

冰碛物发育在高海拔地区, 形成近EW向的终碛垄, 其主体由冰川漂砾混杂堆积而成, 在假彩色合成影像上色调均匀, 呈灰色、蓝灰色, 具有密集的斑点状影纹结构, 其上植被不发育, 未形成尖棱状山脊和陡坎等地貌, 图8(a)中A处海拔5 472 m; 风积物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岸及其附近的山坡上, 大多由粉细砂组成, 形成新月型沙丘, 影像上呈黄色、淡黄色, 发育链状影纹结构, 其上植被不发育(图8(b)); 冲洪积物多分布在河床、河漫滩及干谷内, 河流上游呈较窄的条带状展布, 河流下游地形开阔, 影像上可见后期人为改造作用强烈, 现大多已被改造成了农田, 并可见村落、道路和蓄水池等地物, 植被不均衡发育(图8(c))。

图8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影像特征Fig.8 Image features of loose accumulation of Quaternary

3.4 构造

研究区长期处于SN向的挤压构造环境, 主构造线方向为近EW向, 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和褶皱。EW向、NW向和NE向断裂均有发育, 局部可见SN向断裂和环形构造发育; EW向褶皱多为紧闭的同斜褶皱, SN向褶皱多为宽缓褶皱。GF-2数据空间分辨率较高, 各种构造形迹在影像上形成特殊的色调、地貌和纹理等特征。

高角度逆断层在影像上呈现微弯的弧线状延伸, 地貌上表现为线状分布的垄岗地形, 断裂两侧的影纹差异反映了2种不同的地貌特征。断层上盘影纹粗糙, 断层三角面发育; 下盘影纹相对光滑(图9(a))。正断层在影像上具有笔直的线性形迹, 断裂面为2种微地貌的分界面, 断裂两侧色调存在明显异常, 断层上盘呈灰色, 影纹相对光滑; 下盘呈白色、灰白色, 影纹粗糙, 并发育NE向的线性影纹, 沿断面发育线性延伸的陡崖与陡坎(图9(b))。平移断层在影像上具有良好的解译标志(图9(c)), 桑曲组厚层状大理岩呈近EW向延伸, 被NW向断层明显错开, 断距在350 m左右, 该断层属于左旋平移断层。同时在研究区内可见环形构造发育, 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环形形迹, 呈负地形产出(图9(d))。

图9 研究区断裂构造影像特征Fig.9 Image features of the faults in the study area

研究区内褶皱构造的影像特征如图10所示。其中, 图10(a)为发育在蒙拉组变质砂岩的紧闭同斜背斜, 北翼产状倾向NE, 南翼产状倾向N, 转折端破碎; 图10(b)为桑曲组厚层状大理岩内发育的宽缓背斜, 反映研究区早期处于EW向挤压应力场。

图10 研究区褶皱构造影像特征Fig.10 Image features of the folds in the study area

4 结论

(1)本次研究将GF-2卫星多光谱数据与全色数据融合后, 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其上各地质体纹理清晰, 色彩均匀, 能够突出更多的岩性和构造等细节。利用该影像对西藏桑耶地区进行岩性、断裂和褶皱等地质要素提取, 各地质要素在遥感影像上均有较好的反映, 解译标志明显。

(2)第四系冰碛物为本次遥感解译新解译填图单位, 分布在研究区北侧高海拔区域, 形成近EW向的冰碛垄, 主要由冰川漂砾组成。在假彩色合成影像上色调均匀, 呈灰色、深灰色、蓝灰色等冷色调, 发育密集的斑点状影纹结构, 其上植被不发育。

(3)研究区内雅鲁藏布江两岸风积物的精确圈定, 更新了前人划分的风积物区域范围, 为该地区防风固沙等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

(4)经野外验证, 解译地质界线与构造等信息与野外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 为研究区进一步开展地层划分提供了参考, 尤其是对第四系冰碛物的准确圈定, 大大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本次研究充分表明GF-2数据适用于1:5万尺度, 甚至更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 在今后的地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由于研究区内植被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等的影响, 本次研究在遥感影像上未见明显的矿化异常线索, 野外验证中需进一步加强对矿化蚀变信息的追索。

(责任编辑: 常艳)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智, 黄洁, 孙小飞, . 基于GF-1影像的西藏亚东地区构造解译研究[J]. 中国地质调查, 2017, 4(3): 17-23. [本文引用:1]
[2] 张焜, 马世斌, 李宗仁, . 高分一号卫星数据遥感地质解译[J]. 遥感信息, 2016, 31(1): 115-123. [本文引用:1]
[3] 张瑞丝, 陈建平, 曾敏. 基于Worldview-Ⅱ遥感影像的西藏改则地区断裂构造解译研究及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2, 27(2): 265-274. [本文引用:1]
[4] 金剑, 田淑芳, 焦润成, . 基于地物光谱分析的WorldView-2数据岩性识别: 以新疆乌鲁克萨依地区为例[J]. 现代地质, 2013, 27(2): 489-496. [本文引用:1]
[5] 王晓鹏, 杨志强, 康高峰, . WorldView-2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遥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 地质找矿论丛, 2014, 29(3): 428-432. [本文引用:1]
[6] 焦润成, 秦彦平, 张淑云, . Worldview-2数据在沉积岩地区的遥感岩性增强方法初探——以新疆喀什阿尔塔什地区为例[J]. 西北地质, 2014, 47(4): 277-283. [本文引用:1]
[7] 李晓民, 李冬玲, 武平生, . 西昆仑甜水海西典型地区环境地质遥感调查进展[J]. 中国地质调查, 2017, 4(3): 57-63. [本文引用:1]
[8] 燕云鹏, 刘刚, 李瑜, . 西北边境地区冰冻圈遥感调查与监测(2013—2015年)主要进展[J]. 中国地质调查, 2017, 4(3): 51-56. [本文引用:1]
[9] 陈玲, 梁树能, 周艳, . 国产高分卫星数据在高海拔地区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潜力分析[J]. 国土资源遥感, 2015, 27(1): 140-145. [本文引用:1]
[10] 鲁恒新, 徐岳仁, 陈立泽, . 国产GF-2和ZY-3卫星数据在活动断裂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哈思山南麓断裂带为例[J]. 地震, 2017, 37(1): 121-133. [本文引用:1]
[11] 于书媛, 陈靓, 方良好, . 高分一号影像在断裂构造解译中的应用[J]. 华南地震, 2016, 36(1): 97-107. [本文引用:1]
[12] 刘新星, 陈建平, 曾敏,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西藏羌多地区地质构造解译[J]. 国土资源遥感, 2015, 27(3): 154-160. [本文引用:1]
[13] 朱利东, 李智武, 杨文光, . 西藏1: 5万改则东地区4幅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17, 4(5): 31-39. [本文引用:1]
[14] 王瑞军, 闫柏琨, 李名松, . 甘肃红山地区重要控矿地质单元GF-1数据遥感解译与应用[J]. 国土资源遥感, 2018, 30(2): 162-170. [本文引用:1]
[15] 赵胜金, 于海洋, 周颖帅, . 内蒙古1: 5万乌音呼日勒庙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新进展[J]. 中国地质调查, 2018, 5(3): 49-55. [本文引用:1]
[16] 王阳明, 张景发, 刘智荣,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解译[J]. 国土资源遥感, 2018, 30(3): 230-237. [本文引用:1]
[17] 梁树能, 魏红艳, 甘甫平, . “高分二号”卫星数据在遥感地质调查中的初步应用评价[J].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5, 36(4): 63-72. [本文引用:1]
[18] 田淑芳, 詹骞. 遥感地质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