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风化壳覆盖区地质调查研究综述
吴富强, 江振寅, 周硕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湖北煤炭地质局,武汉 430070

第一作者简介: 吴富强(1965—),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金属热液矿床与油气之间的成生联系研究。Email: 1281018499@qq.com

摘要

通过收集、翻译、研读大量国内外有关风化壳研究的文献,综述了风化壳研究现状,阐述了中国南方红土在成因、时代、环境和气候等方面的进展。以案例的形式,从理论和实践2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风化壳覆盖区地质调查情况,重点介绍了国外风化壳特殊地貌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土壤、遥感、钻探地质调查等方面的成功案例,以便更好服务于我国特殊地貌区风化壳1∶5万地质填图试点工作。

关键词: 风化壳; 中国南方红土; 特殊地貌区;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探技术; 地质调查
中图分类号:P512.13;P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8)06-0041-07
Review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weathered crust at home and abroad
WU Fuqiang, JIANG Zhenyin, ZHOU Shuo
Hubei Coal Geology Bureau,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By collecting, translating and studying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weathered crus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s have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weathered crust, and expound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d clay in southern China in terms of genesis, ag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The progress of geological survey about the weathered crust at home and abroa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 the form examples. And successful examples of special geomorphic areas at home and abroad in geological,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pedological, remote sensing and drilling aspects are emphasiz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about the weathered crust is reviewed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in order to serve the 1∶50 000 geological mapping and pilot work about the weathered crust in special geomorphic areas.

Keyword: weathered crust; southern China red soil; special geomorphic areas;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geologic survey
0 引言

特殊地区地质调查旨在聚焦国家重大需求, 为社会提供符合多目标需求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在中国南方红土型风化壳覆盖区, 覆盖层厚度、组成、结构、新构造运动以及下伏断层、溶洞、基岩面貌等信息是服务经济建设需求的关键, 但这些内容在传统的地质图上并未体现, 风化壳被简单化处理, 信息不足, 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 必须加强特殊地貌区— — 南方强风化壳1∶ 5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我国南方海岸带强风化壳试点填图工作过程中, 收集和翻译了大量国内外文献, 研究认为, 专门综述风化壳地质调查方面的文章较少。本文以案例的形式阐述了国内外风化壳覆盖区地质调查方面的进展, 从理论和实践2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风化壳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特殊地貌区风化壳地质调查研究。

1 风化壳研究现状

风化壳研究是个古老的课题, 对于风化作用和风化带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 Rodgers等[1]和Belt[2]对风化进行了初步研究。近年来关于风化壳, 特别是古风化壳研究的论文和专著, 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上升, 主要集中在风化壳形成环境、时代及成因等方面。在风化速率研究方面, 黄来明等[3]综述了土壤风化速率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在风化地貌研究方面, Ollier[4]对风化作用、风化壳以及大量与风化作用有关的小尺度地貌景观做了详尽的论述, 基本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风化壳研究各个方面的进展; 在风化形成环境研究方面, 黄振育等[5]综述了水化学环境对岩石性质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 在风化机理研究方面, 崔之久等[6]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夷平面问题研究的整体情况, 李莎等[7]综述了生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 朱先芳等[8]综述了化学风化研究的进展, 李福春等[9]综述了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刘再华[10]综述了岩石风化碳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在风化壳综述性研究方面, 李德文等[11]综述了风化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 国内外风化壳覆盖区地质调查进展
2.1 国内南方红土研究及风化壳覆盖区地质调查

2.1.1 国内南方红土研究进展

有关我国南方红色风化壳性质、特征、发育模式及其环境意义的认识, 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诸多进展, 在方法上, 也由过去的土壤学方法为主转向以地球化学方法为主。南方红土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成因研究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年代的层学研究时期; 2000年至今的环境变化与旧石器文化研究时期[12]。隋淑珍等[13]从磁性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气候地层、同位素地层和旋回地层6个角度, 总结了中国红土地层的主要研究情况; 徐则民等[14]综述了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陈秀玲等[15]从红土成因、年代学研究及红土与古环境演变等方面, 对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与总结, 提出目前红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重点。

关于我国南方红土的物质来源和成因类型, 存在冲积、洪积、风积和坡麓堆积风化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在肯定水成说的同时, 也不应排除局部地区网纹的冰川、生物和砾石风化成因及与新构造运动有关[16]。普遍认为, 我国南方红土型风化壳的形成是东亚夏季风和热带— 亚热带暖湿气候环境下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袁宝印等[12]按发育程度的不同, 将红色风化壳划分为红化土风化壳、红壤土风化壳和砖红土风化壳3种; 朱照宇等[17]将红色风化壳划分为基岩风化壳和松散沉积风化壳; 李凤全等[18]将网纹红土分为均质和非均质网纹红土。

许多学者开始探索提取南方红土中蕴含的环境信息, 试图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变化旋回建立对比关系。刘彩彩等[19]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南方红土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方面的进展; 黄镇国等[20]认为我国南方红色风化壳从古近纪至今均有形成, 且现今的风化壳是古风化壳的继承; 刘东生等[21]认为, 早更新世是红土发育时期, 中更新世是红土最发育时期, 形成网纹红土; 席承藩[22]则认为华南富含铁铝氧化物的红色风化壳是热带— 亚热带高温高湿条件下的产物, 主要形成于第四纪; 朱照宇等[17]指出中国南方第四纪时期, 几次杂色黏土和网纹红土的发育时间, 与早更新世1.8~1.6 Ma BP海相第四纪底界气候转换事件、0.9~0.7 Ma BP“ 中更新世革命” 的气候周期转型事件、0.5~0.1 Ma BP的气候适宜期和0.07~0.01 Ma BP末次冰期— 冰消期大规模海退-海进事件等地质-气候事件大体同时。

有关我国南方红土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有: 李万能等[23]综述了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 朱照宇等[17]指出广东沿海存在着3大红土环境问题, 以及红土的土壤退化与污染、土壤侵蚀和崩岗等土壤综合环境灾害系列。

2.1.2 国内风化壳覆盖区地质调查进展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自2014年启动以来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在此仅重点介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喻劲松等发表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物化探技术应用》[24]研究成果。

广东罗定地区为华南温暖湿润景观, 岩石物理风化较弱, 化学风化强, 元素淋失明显, 风化产物中难觅原生矿物碎屑及岩屑。区内广泛分布花岗岩类岩体, 经强烈风化作用形成巨厚红色风化壳, 给填图工作带来了困难。喻劲松等[24]在研究广东罗定等4幅联测强风化填图时, 指出目前获得的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分布规律, 是复杂地质作用的客观反映, 利用计算机处理海量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 从中提取丰富的地质信息, 对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岩石地球化学判别方法是通过主量、微量、稀土元素以及同位素等的变化分布示踪, 从微观逆向推断宏观地质信息的方法, 可用于解决诸如岩石成因、时代、物源、岩石类型、矿物种属及微相等更为精细的地质填图问题。

在研究内蒙古复兴城等4幅联测时, 指出在隐伏地质体探测时, 采用“ 重磁” +“ 氡-汞联合测量” 的联合勘探技术, 可以有效避免重磁多解性和氡-汞气测量易受环境干扰的缺陷, 是提高探测精度、增强准确性的成熟、经济、快速的技术方法。此外, 在活动断层的探测方面, 氡-汞联合测量已成为地震部门用来监测活动构造的重要技术方法。

2.2 国外风化壳覆盖区地质调查进展

2.2.1 风化壳地球化学填图

2.2.1.1 风化壳多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填图

澳大利亚中部Padbury、Bryah、Yerrida这3个元古宙盆地面积近2 000 km2, 90%被风化壳覆盖。Davy等[25]对其进行了地球化学专题研究, 认为在Yerrida盆地, 来自铁镁质岩石的风化壳比附近覆盖在沉积岩之上的风化壳更富含CaO、Ga、Sc和V, 同时可利用MgO、Cr、Cu和Ni区分不同类型的镁铁质单元。在Padbury盆地风化壳更加富含铁质、MnO、P2O5、As、Ba、F、Pb和Th。风化壳中K2O、Ba和Sr含量的变化与下伏基岩由花岗岩变化到沉积岩有关, 大多数水系沉积物和片状冲积物保留了下伏基岩的化学成分。因此, 风化壳地球化学填图有助于确定下伏基岩的分布情况及其矿化潜力(图1)。

图1 Cu, Pb, Zn, As, Sb, Fe2O3+MnO地球化学元素标准化后评估成矿潜力[25]Fig.1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tandardized geochemical elements: Cu, Pb, Zn, As, Sb, Fe2O3+MnO[25]

2.2.1.2 风化壳氡气地质填图

由于氡气现场测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为进行氡气土壤地质填图, 需开发一种在1 a内任何时候都能进行野外现场氡气测量和氡气潜力填图的方法。英国地质调查局TalbotŁ 等[26]在不同的氡气潜力基岩区表层采集了大量的土壤和气体样品, 对每一个地质单元, 分别采集了有冰积物覆盖样品和无冰积物覆盖样品, 土壤和土壤气样品采集在相同的深度(60~100 cm)。采用现场土壤氡气测量、实验室氡气射气分析和野外铀伽玛能谱分析3种方法, 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 评估了现场氡气测量的有效性和时效性。3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显示, 新的现场土壤氡气测量能提供最有效的地球化学标志, 为野外现场全天候氡气土壤地质填图提供了可能, 也为新构造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

2.2.1.3 风化壳Sr同位素地质填图

为研究地球陆地表面化学元素成因及其搬运和分散系统, Asahara等[27]以日本中部爱知县为例, 借助Sr同位素比率, 进行了地球化学填图和物源分析。在区分表层沉积物质来源方面, Sr同位素比率是非常有用的示踪剂, 尤其是基岩出露较低的地区, 因为没有遭受过显著的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反映水系沉积物的87Rb/86Sr-87Sr/86Sr变化图清晰地揭示了基岩的差异(图2)。

图2 毗邻后飞保町变质岩区西部的稻川花岗岩区水系沉积物87Rb/86Sr-87Sr/86Sr变化图[27]Fig.2 Plot of 87Rb/86Sr-87Sr/86Sr for stream sediments in Inagawa granitic area adjacent to western Ryoke metamorphic rock area[27]

日本群岛大多数基岩被植被、土壤和居民区覆盖, 该次研究采集了1 219个水系沉积物样品, 在室内进行Sr同位素分析。Sr同位素比率的区域变化显示: 在日本西部和东南部, Sr同位素比率较高, 该区沉积岩和变质岩分布广泛; 在日本中部, Sr同位素比率较低, 该区花岗岩分布广泛。研究表明采用Sr同位素进行地球化学填图是非常有用的, 揭示了未出露基岩的分布和表层沉积物的搬运情况。

2.2.2 风化壳地球物理调查

在深切割山区、基岩出露较差区、深风化且广泛分布区、植被茂密覆盖区以及难以通行的地区, 传统地质填图面临很大挑战。在此类特殊地质地貌区进行地质填图, 地球物理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2.2.2.1 航空电磁法

Gonzá lez-Á lvarez等[28]在尼尔居民区应用航空电磁法有效探测了风化壳横向和垂向变化: ①风化壳厚度的变化为2~65 m; ②覆盖在残积层之上搬运来的沉积物和硅质砾岩单元广泛分布, 厚度为5~45 m, 且具有低导性, 这些硅结砾岩单元在横向上变化较大, 由完全胶结到可渗透; ③探测出古河道网络的存在和盖层沉积结构特征。其团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风化壳三维结构模型, 为风化地区地质调查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 众多地质学家认为, 与地质背景结合并受其约束的航空电磁法, 是揭示风化壳结构最有前景的方法。

2.2.2.2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法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能较好地反映岩石特征, 但对风化壳物质及其分布特征反映较差。de Figueiredo Iza等[29]得出在风化作用过程中, 由于地球化学的重组, 放射性元素会重新分配, 风化壳和风化物质具有高eTh值、低K值和低— 中eU值(图3和图4)。然而仅依据eTh/K、eU/K的比值不足以判断风化壳, 必须与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SRTM)值和地质特征结合起来, 采用布尔和模糊数学方法, 赋予不同的权值来进行判断。实验表明, 模糊数学法对比度较高。这种方法已在巴西亚马逊红壤风化壳调查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3 亚马逊剖面中K、eU、eTh随地形起伏图[29]Fig.3 Profile of K, eTh, eU with the topographic relief in Amazon section[29]

图4 亚马逊剖面中eTh/K、eU/K随地形起伏图[29]Fig.4 Profile of eTh/K, eU/K with topographic relief in Amazon section[29]

2.2.2.3 电阻率层析X射线摄影技术

Ritz等[30]采用电阻率层析X射线摄影技术, 研究覆盖在塞内加尔东部2种基底之上几十米厚的风化壳电阻率特征。其二维电阻率剖面揭示了花岗岩基底之上风化壳的不均一性, 解释了大量风化壳信息, 即风化壳由不饱和红土物质组成的近地表表层土有较高的电阻率, 中间包含少量水的黏土层具有较低的电阻率, 花岗岩基底具有极高的电阻率, 形成了典型的三明治结构。电阻率层析X射线摄影技术方法的使用, 主要取决于由物理、化学、水文地质参数决定的风化壳电阻率的差异。不仅可以识别风化壳横向不均匀性, 还可识别垂向岩性的变化, 但要与山地工程所揭露的岩性面对比验证, 且不同深度的风化壳应采用不同的电极距, 测量不同深度风化壳视电阻率。研究结果表明, 电阻率层析X射线摄影测量结果与野外露头基本一致, 是一种快速且经济可行的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填图方法。

2.2.2.4 高光谱遥感地质填图

风化过程涉及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新鲜岩石中长石的含量及结构是决定强风化的关键参数, 高光谱影像可反映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岩性和矿物的变化及地貌和气候参数。Riaza等[31]通过在野外和实验室利用光谱仪测得风化岩石的光谱曲线, 进而对光谱曲线加工处理, 最后得出可识别岩性变化的光谱特征, 与野外进行的地质验证吻合度高, 效果好。研究表明高光谱影像可帮助厘定风化带前锋和不同风化程度的花岗岩, 有助于评估剥蚀作用对地形的控制程度, 有助于制作土壤流失和保护图。另外, 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也成功地应用于特殊地貌区地质填图领域。

2.2.3 风化壳综合地质调查

乌干达地质勘探程度低, 风化强烈, Bahiru等[32]利用陆地卫星TM、SRTM和潜在的数据库(放射性测量和磁学), 对乌干达Buhweju强风化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填图。应用图像处理和增强技术改进各种航空航天数据的质量, 如放射性合成图像的融合和增强处理。与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陆地卫星数字高程模型结合, 可较好地识别岩性, 依据类似的放射性测量信号, 可厘定和圈出各种基底岩石单元。航空电磁数据揭示了研究区有价值的岩性与磁异常的关系, 厘定了NNE向和NNW向构造体系, 圈定了找矿靶区。研究指出, 航空电磁与地质背景中的地层、矿物、地球化学、钻探、地貌景观的有机结合, 在揭示风化壳结构方面将成为有力的工具, 这对风化壳占主导的地区开展找矿勘查有着重大影响。

2.2.4 土壤地质填图

以往地质图很少表达土壤的内容, 然而这些信息对了解第四纪地质和地貌形成过程非常有用。Costantini等[33]以意大利中部蒙塔娜拉第四纪古土壤为例(该区更新世土壤参数来源于常规土壤调查、专题调查及研究成壤作用的分析数据), 研究出一套利用土壤调查和古土壤研究成果资料来生成第四纪覆盖层详细地质图的方法(图5)。通过定义“ pedostratigraphic level” (即土壤地层被定义为土壤成因的特征组合层, 且这些土壤形成于有一定风化程度、与标准土壤可对比年龄的物质), 依据土壤地层图中的风化壳厚度和最老土壤层年龄, 来生成第四纪地质图, 依据土壤对比的年龄、厚度和地貌景观, 来详细划分第四系, 丰富图幅内容。

图5 蒙塔娜拉第四纪覆盖层地质图[33]Fig.5 Geological map of the Quaternary cover in Montagnola[33]

2.2.5 随机森林岩性预测法

随机森林法是一种监督分类法, 需要对每个有代表性的岩性进行训练, 以便进行预测或专题填图(图6), 而地球化学数据和伽马能谱数据是岩性预测的最好参数。Harris等[34]借助随机森林岩性预测法, 采取2种训练方案, 分别采用内插主要和次要的地球化学数据及航空电磁和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数据, 对加拿大北部Hearne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构造域大部分岩性进行了预测, 制作了有意义的岩性预测图, 并进行了野外验证,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 这种方法有助于在预测地质与传统地质不匹配及出露较差的地区进行野外地质填图。

图6 随机森林法工作流程[34]Fig.6 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process[34]

3 结论与展望

特殊地质地貌区存在有别于传统填图区的“ 特殊” 之处, 需要采用恰当的技术方法或多技术组合实现填图目标。目前比较成熟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方法甚多, 如地球物理勘探在传统的“ 重力、磁法、电法、地震” 方法体系内派生出很多分支技术, 地球化学勘探从区域地球化学勘探发展到非常规地球化学勘探, 该领域也是技术众多。在地质调查方式转型过程中,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创新驱动力之一。但也应当看到, 对于新兴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工作, 不同技术方法的选配也需技术应用的检验与完善。对地质填图而言,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也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本身仍存在一定的约束性、局限性或多解性, 其推断结果也需经历证伪与证实的检验[24]

风化壳调查与研究是个综合性课题, 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预示着新理论的孕育。不仅要纵向上在深度方面精细研究, 更需要横向上多学科协作, 加强地质学与土壤学、地貌学、气候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学、环境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等的综合研究。按系统论的思维, 应进一步研究动态的风化作用事件和静态的影响因素, 建立适合我国南方强风化壳的风化系统成因模式, 构建我国南方红土-气候-夷平面多旋回高分辨率风化壳层序序列。同时, 更新填图理念, 创新特殊地貌区风化壳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加强风化壳研究的可持续开展, 积极解决与风化壳有关的资源环境问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Rodgers W B, Rogers R E. On the decomposition and partial solution of minerals and rocks by pure water and water charged with carbonic acid[J]. Am J Sci, 1848, 5: 401-405. [本文引用:1]
[2] Belt T. The Naturalist in Nicaragua[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74: 326. [本文引用:1]
[3] 黄来明, 邵明安, 贾小旭, . 土壤风化速率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0): 1021-1031. [本文引用:1]
[4] Ollier C D. Deep weathering, groundwater and climate[J]. Geogr Ann: Ser A, Phys Geogr, 1988, 70(4): 285-290. [本文引用:1]
[5] 黄振育, 韦昌富, 钟晓斌, . 水化学环境对岩石性质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3(2): 290-296. [本文引用:1]
[6] 崔之久, 李德文, 伍永秋, . 关于夷平面[J]. 科学通报, 1998, 43(17): 1794-1805. [本文引用:1]
[7] 李莎, 李福春, 程良娟. 生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J]. 矿产与地质, 2006, 20(6): 577-582. [本文引用:1]
[8] 朱先芳, 李祥玉, 栾玲. 化学风化研究的进展[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1(3): 40-46. [本文引用:1]
[9] 李福春, 李莎, 杨用钊, . 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产物的研究进展——以云母和长石为例[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25(5): 440-448. [本文引用:1]
[10] 刘再华.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展望[J]. 科学通报, 2012, 57(2/3): 95-102. [本文引用:1]
[11]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风化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地球学报, 2002, 23(3): 283-288. [本文引用:1]
[12] 袁宝印, 夏正楷, 李保生, . 中国南方红土年代地层学与地层划分问题[J]. 第四纪研究, 2008, 28(1): 1-13. [本文引用:2]
[13] 隋淑珍, 姚小峰.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地层[J]. 第四纪研究, 2000, 20(2): 182-185. [本文引用:1]
[14] 徐则民, 黄润秋, 唐正光, .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 地球与环境, 2005, 33(4): 29-36. [本文引用:1]
[15] 陈秀玲, 李志忠, 靳建辉, .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25(5): 118-124. [本文引用:1]
[16] 胡雪峰, 程天凡, 巫和听. 南方网纹红土内是否可能存在多个“沉积-成土”过程的旋回?[J]. 科学通报, 2003, 48(9): 969-975. [本文引用:1]
[17] 朱照宇, 吴翼, 邱世藩, . 华南沿海第四纪类网纹红土的赋存层位及其年代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4): 391-399. [本文引用:3]
[18] 李凤全, 叶玮, 朱丽东, . 第四纪网纹红土的类型与网纹化作用[J]. 沉积学报, 2010, 28(2): 346-355. [本文引用:1]
[19] 刘彩彩, 邓成龙. 南方红土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进展[J]. 地学前缘, 2011, 18(4): 158-170. [本文引用:1]
[20] 黄镇国, 张伟强. 中国红土期气候期构造期的耦合[J]. 地理学报, 2000, 55(2): 200-208. [本文引用:1]
[21] 刘东生, 施雅风, 王汝建, . 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中国第四纪地层对比表[J]. 第四纪研究, 2000, 20(2): 108-128. [本文引用:1]
[22] 席承藩. 论华南红色风化壳[J]. 第四纪研究, 1991, 11(1): 1-8. [本文引用:1]
[23] 李万能, 金平伟, 李岚斌, . 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4, 26(3): 30-33, 43. [本文引用:1]
[24] 喻劲松, 荆磊, 王乔林, . 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物化探技术应用[J]. 地质力学学报, 2016, 22(4): 893-906. [本文引用:3]
[25] Davy R, Pirajno F, Sand ers A J, et al. Regolith geochemical mapping as an adjunct to geological mapping and exploration;examples from three contiguous Proterozoic basins in Western Australia[J]. J Geochem Explor, 1999, 66(1/2): 37-53. [本文引用:1]
[26] TalbotŁ D K, Appleton J D, Ball T K, et al. A comparison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analytical methods for radon site investigation[J]. J Geochem Explor, 1998, 65(1): 79-90. [本文引用:1]
[27] Asahara Y, Ishiguro H, Tanaka T, et al. Application of Sr isotopes to geochemical mapping and provenance analysis: The case of Aichi Prefecture, central Japan[J]. Appl Geochem, 2006, 21(3): 419-436. [本文引用:1]
[28] González-Álvarez I, Ley-Cooper A Y, Salama W. A geological assessment of airborne electromagnetics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through deeply weathered profiles in the southeast Yilgarn Cratonic margin, Western Australia[J]. Ore Geol Rev, 2016, 73: 522-539. [本文引用:1]
[29] de Figueiredo Iza E R H, Horbe A M C, Silva A M. Boolean and fuzzy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lateritic regoliths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using gamma-ray spectrometric and topographic data[J]. Geoderma, 2016, 269: 27-38. [本文引用:1]
[30] Ritz M, Parisot J C, Diouf S, et al. Electrical imaging of lateritic weathering mantles over granitic and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eastern Senegal, West Africa[J]. J Appl Geophys, 1999, 41(4): 335-344. [本文引用:1]
[31] Riaza A, Strobl P, Beisl U, et al. Spectral mapping of rock weathering degrees on granite using hyperspectral DAIS 7915 spectrometer data[J]. Int J Appl Earth Obs Geoinf, 2001, 3(4): 345-354. [本文引用:1]
[32] Bahiru E A, Woldai T. Integrated geological mapping approach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in Buhweju area, Ugand a[J]. Ore Geol Rev, 2016, 72: 777-793. [本文引用:1]
[33] Costantini E A C, Napoli R, D’Egidio G. Adding information about soils and paleosols to geological map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edostratigraphic level” concept[J]. Quat Int, 2007, 175(1): 125-139. [本文引用:1]
[34] Harris J R, Grunsky E C. Predictive lithological mapping of Canada’s North using rand 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applied to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J]. Comput Geosci, 2015, 80: 9-2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