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格达山前带油气调查进展
周新桂, 高永进, 杜小弟, 杨有星, 孙相灿, 张金虎, 文磊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83

第一作者简介: 周新桂(1966—),男,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天山—兴蒙构造带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油气资源基础调查工作。Email: 578038214@qq.com

摘要

博格达山前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东段,构造变形复杂、沉积演化认识不清、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等关键地质问题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新疆项目组在博格达山前带开展了一系列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研究,厘清了该区构造变形样式和演化过程,明确了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沉积中心,评价了油气资源潜力,提出了该区复式油气成藏模式。钻探实践进一步证实了该区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推动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对类似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博格达山前带; 二叠系芦草沟组; 油气调查; 资源潜力
中图分类号:P618.13;TE1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20)01-0001-06
Progress of oil and gas investigation in the piedmont of the Bogda Mountain in Xinjiang
ZHOU Xingui, GAO Yongjin, DU Xiaodi, YANG Youxing, SUN Xiangcan, ZHANG Jinhu, WEN Lei
Oil & Gas Survey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Bogda Mountain piedmont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thrust belt in south margin of Jungar Basin. Key ge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complex structural deformation, vague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undefined accumulation factors, have restricted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rocess in this area.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studies, about the field geological surveys,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and source rock geochem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the Xinjiang Project team of Oil and Gas Survey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piedmont of the Bogda Mountain in order to clarify structural deformation patterns and evolution process.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was defined as the source rock deposition center and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 potential in this area was evaluated. Besides, the multip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Drilling practice has further confirmed the good potential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area, which also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area. These investigations have som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similar areas.

Keyword: Bogda Mountain piedmont;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oil and gas survey; oil and gas resources potential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完成的第4次油气资源评价, 石油总资源量为80.1亿t, 天然气总资源量为23 100亿 m3[1]。截至2015年底, 已发现34个油气田, 石油探明储量26.6亿t, 探明率33.2%, 天然气探明储量3 815.5亿m3, 探明率16.5%[2, 3, 4]

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东段博格达山周缘油气资源潜力大, 勘探程度低, 是北方新区新层系获得突破最现实的地区, 但长期以来一些关键地质问题未得到解决: 一是对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认识不清; 二是对沉积相认识不清、烃源岩沉积中心不明确; 三是对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成藏主控因素不明。

针对上述3个关键地质问题, 2013— 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按照“ 理论创新引领、基础调查先行、战略选区突破” 的思路, 统筹协调基础地质调查与战略选区两类工程、历时7 a开展地质调查和攻关研究, 系统开展了构造、地层、沉积、地化、成藏、资源评价等基础地质攻关, 在博格达山北缘阜康断裂带东段部署实施了新吉参1井, 首次获得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和三叠系克拉玛依组2个层位的油气调查突破。

1 主要成果进展

通过对博格达山前带开展一系列的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钻探、地化分析等, 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

1.1 通过构造样式分析和演化恢复, 明确了博格达山周缘为二叠系芦草沟组沉积和沉降中心

博格达山周缘可以划分为阜康断裂带和柴窝堡凹陷2个二级构造单元[5, 6, 7]。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出露地层特征, 可将阜康断裂带进一步细分为泉子街向斜带、大黄山逆掩带和米泉— 阜康背斜带3个亚二级构造单元; 将柴窝堡凹陷进一步细分为达坂城次凹、博南推覆带、三葛庄次凸和永丰次凹4个亚二级构造单元(图1)。通过地震剖面构造解释和野外地质调查, 明确了博格达山周缘构造变形样式包括叠瓦状冲断构造、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背冲构造、复合楔状构造和堆垛构造等, 丰富的构造变形样式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聚集空间[8, 9](图2)。

图1 博格达山周缘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结构剖面位置Fig.1 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section locations around the Bogda Mountain

图2 博格达山北缘阜康断裂带地质结构剖面特征Fig.2 Geological structure profile of Fukang fault zone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Bogda Mountain

博格达山及周缘自二叠纪以来主要经历了早二叠世裂谷— 中二叠世湖盆伸展期、晚二叠世— 三叠纪间断挤压期、早— 中侏罗世伸展期、晚侏罗世— 白垩纪陆内造山间断挤压期、新生代再生陆内造山间断挤压期5大构造运动阶段[5, 10, 11, 12, 13, 14, 15, 16]。其中, 早— 中二叠世和早— 中侏罗世伸展阶段是烃源岩的主要发育期, 晚侏罗世— 白垩纪和新生代2次间断性挤压阶段是逆冲构造与圈闭的主要形成期。

通过博格达山周缘野外地质调查与钻井资料分析, 建立了该区构造沉积充填序列和区域等时地层格架, 证实了区内早— 中二叠世为南断北超的统一湖盆。南部古天山和北部克拉美丽山为主要物源区, 由南至北发育扇三角洲、湖泊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17](图3)。现今博格达山北缘为中二叠世芦草沟组湖盆沉积中心: 早期发育半深湖— 深湖相富有机质暗色泥岩, 是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区; 晚期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 储层较发育, 形成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

图3 博格达山周缘芦草沟组下段沉积相平面图Fig.3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of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Lucaogou Formation around the Bogda Mountain

1.2 建立了博格达山前带复式油气成藏模式

建立了博格达山周缘“ 深层源储一体, 浅层构造-岩性为主” 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断裂、不整合面与砂体提供了油气纵、横向运移通道, 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二叠系形成岩性油气藏, 同时沿断裂自深层向浅层大范围、长距离输导, 进入三叠系后沿不整合面风化壳与内部渗透性砂岩横向运移, 在有利圈闭聚集成藏(图4)。

图4 博格达山前带油气成藏模式
1.第四系; 2.新近系; 3.古近系; 4.侏罗系; 5.中上三叠统; 6.下三叠系; 7.梧桐沟组; 8.泉子街组; 9.芦草沟组; 10.井井子沟组; 11.石炭系; 12.断层; 13.气层; 14.油层; 15.运移方向
Fig.4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in the Bogda Mountain piedmont

1.3 评价了博格达山周缘油气地质资源量, 落实了油气勘探潜力

通过钻井和露头样品分析测试, 结合地震资料解释, 明确了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落实了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 确定了烃源岩具有离博格达山越近厚度越大的分布特点[18](图5); 应用成因法系统评价了博格达山周缘油气地质资源量, 其中天然气10 008.6× 108 m3, 占总资源量的61%, 石油5.75× 108 t, 占总资源量的39%, 油气当量合计14.76× 108 t。

图5 博格达山周缘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厚度分布Fig.5 Contour distribution of the source rock thickness of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around the Bogda Mountain

1.4 在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试获工业气流

部署于博格达山北缘阜康断裂带东段的新吉参1井, 首次在二叠系芦草沟组钻遇高成熟优质烃源岩, 厚度410 m, 这对准确认识山前带沉积和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井在芦草沟组钻遇多套油气层, 压裂试油获日产气1.8× 104 m3, 日产油0.41 t, 是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二叠系芦草沟组首次获得的天然气流记录。此外, 新吉参1井在三叠系克拉玛依组钻遇多套气水同层, 对克拉玛依组压裂试气, 获日产气1.07× 104 m3, 属于首次在博格达山前带浅层三叠系克拉玛依组获得的工业气流, 拓展了山前带油气调查新领域。

2 复杂山前带勘探技术创新与应用

通过对博格达山前带新吉参1井开展部署、钻探、试油试气等工作, 在复杂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测井、钻探和压裂改造等工程技术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创新并予以应用, 可为类似地区开展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1)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新吉参1井井位优选与部署实施过程中取得如下成果: 创新了以拟三维层析反演静校正、多域联合去噪和叠前时间偏移成像为核心的一体化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有效解决了山前带地表高程起伏大、浅层低降速带厚度大、构造复杂等造成的静校正不准、信噪比低、资料成像精度差等技术难题[19, 20]; 应用了以露头、钻井和地震联合标定为基础, 以多期冲断构造建模和三维射线追踪速度场构建为核心的山前带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依据地震、钻井及地表调查等资料进行层位标定和追踪, 在野外构造样式和变形机理分析的基础上, 厘定基底卷入和多期冲断发育特征, 建立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 建立三维空间各向异性速度场, 进行变速成图, 提高构造落实精度, 结合地震波阻抗反演, 参考沉积相进行有利储层预测, 为井位优选提供依据[19, 21]

(2)低渗透储层评价和含油性判识测井技术创新与应用。低渗透储层测井识别和评价难度大, 针对新吉参1井二叠系目的层进行了系统取芯和特殊测井, 充分利用局部岩芯实验室分析资料, 结合核磁测井、成像测井、正交多极子阵列声波(XMAC)测井以及常规测井资料, 按照岩芯标定特殊测井、特殊测井约束常规测井的思路, 并根据试油试气结果, 应用并创新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测井评价体系[22, 23, 24, 25]

(3)山前带高效钻探和压裂改造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新吉参1井钻探、试油试气过程中, 取得了山前带高效钻探和压裂改造技术创新与应用: 一是应用并创新了山前复杂应力场防斜打直高效钻探技术, 有效解决了新吉参1井等构造应力条件复杂、上部巨厚砾石层蹩跳钻严重、高研磨地层钻头选型困难、高倾角地层井斜控制难度大、多裂缝硬脆性破碎地层取芯收获率难以保证和长裸眼易塌易漏地层井壁稳定性差等钻井技术难题, 提高了钻井效率, 实现了安全、快速、优质施工[26, 27]; 二是压裂改造中应用并创新了低伤害清洁压裂液体系, 降低了储层伤害, 保障了试油压裂改造效果[28, 29, 30]

3 成果转化与意义

(1)拓展了山前带油气调查新领域。博格达山前带勘探难度大, 属久攻未克的勘探区。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通过对构造、沉积、成藏等综合研究, 精心部署实施了新吉参1井, 在深层二叠系芦草沟组和浅层三叠系克拉玛依组获得突破, 拓展了博格达山前带油气调查新领域, 提升了对该区油气勘探的信心。

(2)形成的山前带油气成藏模式与工程技术创新对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针对山前带复杂的石油地质条件, 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 明确了油气资源类型和成藏主控因素, 对区带优选和解决区带关键地质问题提供了有力指导。形成的关于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高效钻探等技术, 为准确落实井位、完善井身结构、高效钻探提供了新思路。

(3)摸清资源家底, 提供招标区块, 支撑新疆油气体制改革。系统评价了博格达山周缘油气资源潜力, 提升了山前带的地质认识及勘探价值。根据钻探成果和最新认识, 可进一步优选一批有利勘探目标, 提供招标区块, 支撑新疆油气矿权体制改革。

4 未来工作部署

通过新吉参1井的钻探, 证实了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油气资源潜力, 获得了丰富的山前带油气资源调查经验和认识, 为未来工作部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加强博格达山南北缘对比研究, 加大博格达山南缘工作部署, 优选有利目标, 力争再实现博格达山南缘油气调查突破。

(2) 开展我国西部其他大型叠合盆地山前带油气关键地质问题攻关研究, 破解技术瓶颈, 落实资源潜力, 为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提供支撑。

致谢: 项目组成员多年来付出了辛勤工作, 张君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程给予了大力指导; 周继兵教授、白洪海教授、刘晓峰副教授、吴超工程师等在野外工作中给予了支持; 康玉柱院士、高瑞琪教授、乔德武研究员、陈永武教授等在项目工作中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 一并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 常艳)

参考文献
[1] 李建忠, 郑民, 郭秋麟, . 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9. [本文引用:1]
[2] 乔文龙, 董广华. 准噶尔盆地石油资源基础和储量增长趋势研究[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11(3): 13-17, 49. [本文引用:1]
[3] 董蔚凯, 靳涛, 王屿涛, . 准噶尔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J].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5): 622-624. [本文引用:1]
[4] 何文军, 王绪龙, 邹阳, .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J]. 海相油气地质, 2019, 24(2): 75-84. [本文引用:1]
[5] 吴俊军, 游利萍, 杨和山.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 新疆石油地质, 2013, 34(1): 36-40. [本文引用:2]
[6] 朱晨涛.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盆山关系及构造演化过程[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7. [本文引用:1]
[7] 梁舒艺, 吴孔友, 裴仰文, .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构造解析和构造解释模型建立[J]. 古地理学报, 2019, 21(5): 817-824. [本文引用:1]
[8] 伍致中, 郭富贤. 再论博格达推覆构造与油气[J]. 新疆地质, 1991(1): 40-49. [本文引用:1]
[9] 孙自明, 沈杰. 新疆博格达推覆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石油实验地质, 2014, 36(4): 429-434, 458. [本文引用:1]
[10] 汪新伟, 汪新文, 马永生. 新疆博格达山的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现代地质, 2007, 21(1): 116-124. [本文引用:1]
[11] 崔泽宏, 汤良杰, 王志欣. 博格达南、北缘成盆过程演化及其对油气形成影响[J]. 沉积学报, 2007, 25(1): 59-64, 98. [本文引用:1]
[12] 孙国智, 柳益群. 新疆博格达山隆升时间初步分析[J]. 沉积学报, 2009, 27(3): 487-493. [本文引用:1]
[13] Chen K, Lin W, Wang Q C. The Bogeda Shan uplifting: Evidence from multiple phases of deformation[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5, 99: 1-12. [本文引用:1]
[14] 关宝文, 郑建京, 赵恒, . 博格达山地区二叠纪以来构造应力场解析及地质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7, 24(1): 42-49. [本文引用:1]
[15] 于洪洲. 博格达山构造演化控制下的烃源岩生烃演化模式[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 19(4): 85-92. [本文引用:1]
[16] 王越, 张关龙, 王圣柱, . 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J]. 沉积学报, 2019, 37(3): 579-588. [本文引用:1]
[17] 李锋, 杜小弟, 徐银波, . 准东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期古环境特点恢复的地球化学记录[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 30(2): 12-16. [本文引用:1]
[18] 旷理雄, 郭建华, 梅廉夫, . 从油气勘探的角度论博格达山的隆升[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05, 35(3): 346-350. [本文引用:1]
[19] 杜小弟, 李锋, 邱海峻, . 准东博格达山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重油的发育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16(2): 368-378. [本文引用:2]
[20] 韩淼, 白忠凯, 杨有星.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山前带复杂地震资料“六分法”叠前去噪方法应用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3): 1088-1094. [本文引用:1]
[21] 张君峰, 高永进, 杨有星, . 塔里木盆地温宿凸起油气勘探突破及启示[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 46(1): 17-27. [本文引用:1]
[22] 杨有星, 金振奎. 准噶尔盆地腹部呼图壁河组优质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J]. 科技导报, 2011(11): 21-26. [本文引用:1]
[23] 张金虎, 高永进, 张君峰, . 阵列感应测井在薄储层识别与含油气性评价中的应用——以新疆塔里木盆地温宿凸起为例[J]. 地球学报, 2018, 39(6): 58-66. [本文引用:1]
[24] 韩淼, 白忠凯, 张林, . 塔里木盆地深层地震大剖面拼接处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矿业, 2017(增刊): 422-429, 434. [本文引用:1]
[25] 韩淼, 白忠凯, 周新桂, . 新疆塔里木盆地温宿凸起区新近系薄互层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J]. 地球学报, 2018, 39(6): 51-57. [本文引用:1]
[26] 杜小弟, 姚超. 深层油气勘探势在必行[J]. 海相油气地质, 2001(1): 4-8. [本文引用:1]
[27] 杨睿, 张拓铭.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水平井钻井技术[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9, 15(3): 5-6, 36-40. [本文引用:1]
[28] 高永进, 卓红, 李亮, . 双渗介质非均质油藏数值试井分析[J]. 断块油气田, 2011(3): 105-107. [本文引用:1]
[29] 张俊峰. 压裂液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7(9): 274-275. [本文引用:1]
[30] 李欣. 清洁压裂液研究进展[J]. 能源化工, 2018, 39(2): 55-59. [本文引用:1]